细陶器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法门一先读书

发布时间:2024/12/22 13:00:23   
陶瓷从石器时代开始,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一路走来。从商周初步形成,到秦汉之际“陶”与“瓷”开始分道扬镳,最终各成体系。至于瓷器,从南北朝开始正式形成商业模式以后,历经千载,千百个窑口,千百个品种,千万个收藏者,千万个说法,千辛万苦的寻觅,千万资金的投入,当然也伴随着千万个难言的故事。的确,陶瓷的魅力实在是太迷人了。而在不断的收集之中,贯穿于始终的那些辨识、鉴定、去伪存真的过程,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中国古代陶瓷的复杂,在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过万的窑口和陶瓷品种。官窑也好、民窑也好,官搭民烧也好,各个窑口都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窑口的多种不同产品,也各有不同的特征。每一个窑口不同时代、工艺、材料都有不同的局限,即便是同一窑口、同一时代,因为窑温人为操作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上林越窑青瓷遗址)因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鉴定水平,凌驾于所有的品种之上和年代之中。很多人都是专家,但都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正是由于这些特别之处和这样复杂的认识过程,使得成千上万的陶瓷爱好者在痛苦中苦苦寻觅,或者是在欢乐中收获欺骗。就我所熟悉的许多朋友反映,收藏陶瓷的爱好者中有一大部分人被“杀得全军覆没”。可以说,每一次兴致勃勃抱回去的东西,都是给将来的痛苦增加一份重量。还有一部分人,历经艰辛,虽然没有片甲不留,也已经是头破血流。他们纠结于真假、新老当中,相互矛盾的推过去、翻过来,家中所藏是真假各半,人也是半梦半醒、真假不清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冲冲杀杀中,遍体鳞伤的杀出来了,但学费也交了不少,身心疲惫,错过了好多机会,也损失了不少投资,留下不少痛苦的回忆。为什么还会出现收藏者一败涂地、身心俱损的局面呢?问题在于读书。就参考资料而言,任何一种收藏门类的参考书、音像资料、网站,都没有陶瓷类的品种多而全,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可以说,光陶瓷类的学习资料就可以搞一个收藏门类了。一般收藏陶瓷器的人都是最喜欢读书的人。他们往往引经据典,有的干脆在现场按图索骥。其实,问题恰恰就出在读书和学习资料上现有的陶瓷类资料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类是图典式的书籍:以图集的方式反映出某一朝代、某一窑口、某一品种、某一种装饰的各种照片。这些照片多半相互挪用,多次反转,有的色调变化,图片模糊,反映的只能是表面情况。第二类是陶瓷发展史:如《中国陶瓷史》,《河南陶瓷发展史》等。应该说,发展史的书是必读的,但问题是这类书的信息量太大了,重点信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每一部分都非常重要,结果是重点反而不突出,到了关键时候不知从何想起,回到家里全部都清楚了,到了现场就一片空白。第三类是陶瓷鉴赏书:这类书籍往往介绍器物的外在特征,或者是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这样问题就来了,比如官窑瓷器,真官窑和假官窑瓷器大的表面特征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细节。所以按照鉴赏书的要求去做现场鉴定时,你也就只能是找书中介绍的外在特征,没有进入实质的全面鉴定手段。书上再把价格一标,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这东西是多少钱,价值多大,人人都去按图找瓷,结果这书成了赝品的广告。第四类是为数很少的鉴定书:这种书最重要,但也是目前问题最大的书。因为陶瓷鉴定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法,或者叫标定法,也就是用巳知的标本或者经验去鉴定目标。这样,对标本的描述,鉴定过程的量化,产生结果的手段,都需要有科学的传授。而这方面目前正是这类书的共性缺憾。具体有如下四个方面:1、把鉴定的结果作为鉴定的技能:这类鉴定书中,多半只教给你鉴定的结果,而不是传授鉴定方法。然而,这些结果产生的局限性很大。现在几个有权威的鉴定理论书,有很多都源于几个权威的老师早年的经验。这些经验又都源于对故宫、博物馆里的那些标准瓷器、官窑瓷器的经验积累。但是,中国陶瓷太浩繁了,上下几千年,就是一个窑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特点;就是一个窑口,每一种品种都有不同特色;就是一个窑口,每窑出来、窑温掌握不好,也不尽相同。任何一种鉴定结果都是相对的。所以,用几个权威的、法定的鉴定结果去作为鉴定陶瓷的技能来学,我戏称是屠龙之术,无法使用。2、鉴定比较的标准模糊:对一个结论,没有量化的标准表达。很多人在看了书以后,好像明白了,到了现场就一塌糊涂。比如你在现场拿到一件东西的时候,没有任何参照物时,你会怎么去理解胎质的坚和松在量上的差别呢?再如:明代的青花瓷器汽泡密集、清代青花瓷器汽泡不密集。那么,什么是不密集呢?每平方毫米多少个为密集呢?没有量的规定,实际学习时,不好操作。3、鉴定的方法简单,手段单一:不可否认,这些书中或多或少都介绍了一些鉴定的方法。以至于到了市场上,总会看到有人手持放大镜,在认真地看釉面上的气泡,那就是这类书的信徒了。每当这种人在看瓷器时,卖主总是一阵窃喜。他们知道,越是这种人越有可能是“冤大头”。其实在鉴定过程中,简单的、容易掌握的鉴定的方法有很多。摸、听、闻、看、敲、照、问等等多种方法一同用,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大类推理,多点参照,把握的条件就多一些。但是目前的鉴定书中,基本上就只有很少数的鉴定手段。4、鉴定的程序很乱:很多人看了书以后,的确认识了鉴定的一些方法和特征,在现场的过程中,也确实起到作用。但是就象学功夫一样,没有基本的程序和套路,就是打“王八拳”。因而,这些人在现场想起哪一方面的手段和特征,就从什么方面入手,往往是十八般武艺只使用了一半,就进入交易程序了。结果回家后对照书中的介绍,又后悔起来,觉得应该再看看“其它几个方面”就好了,后悔。现场思绪紊乱、不冷静,或者是不知从什么地方作为鉴定的起点,然后依顺序到落点,一下子与对方交火,就很容易在交谈中被人引入胡同。如何有一个好的鉴定程序,依次有序,从容不迫,冷静进行,这也是现代鉴定书中所不足的。感受到上述收藏者在学习时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在实际操作上所面临的困难。笔者根据从前同样的经历和感受,有针对性地以实用技术为重点,整理了这本鉴定初级入门教程。前面说过,现有的陶瓷教科书门类很多很齐全,但都是适用于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深造、再提高的参考书。我这十二讲教程,就是一套陶瓷鉴定的速成教科书、基础教课书,也是一本是陶瓷鉴定的操作程序流程的示范手册,能够帮助你从“生手“”到“熟手”,然后,你再去认真学习专家们的书,从“熟手”到“老手”。学习本教程三个月后,你就可以比较自如地到市场上去闯荡,使你上当受骗的机率从99%下降到10%。不信,你就试试。(第一讲附录:《中国古代主要陶瓷窑址一览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6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