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火交融,文明传承。陶瓷器,古人伟大的发明之一,从上万年前出现开始,就一直相伴人类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序列,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介于陶瓷之间的印纹硬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最早发现于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印纹硬陶是瓷器的鼻祖吗?它对中国瓷器的出现究竟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1月9日,由嘉兴博物馆和萧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陶瓷之间—萧山博物馆藏古陶瓷精品展”在嘉兴博物馆二楼禾韵展厅正式开展,让人忍不住前往一探究竟,寻找答案。据悉,本次展览精选萧山博物馆藏90件古陶瓷,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南朝时期,涉及印纹陶、原始瓷、青瓷等。展览从“古越春秋”“两汉一统”“魏晋风骨”“南朝佛缘”四个部分,讲述古陶瓷的发展历程,涉及饮食、艺术、丧葬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映射了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宗教习俗、审美情趣等面貌。该展将持续至3月8日结束。泥与火的艺术穿越千年陶瓷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纹图案为主的日用陶器渐趋流行。展厅里,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的多为春秋时期的陶器。大口径,密密麻麻的纹路,几乎每件陶器都用工具进行了印纹处理,只在碗口、把手等细节处可见手工捏制的痕迹,器物装饰既有拍印一种纹饰的,也有几种纹饰组合而成的,令人不禁赞叹古人智慧。据介绍,这个时期的陶器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原料多为含铁量较高的粘土,高温(约摄氏度左右)烧成,也有用高岭土(或瓷土)烧成,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器型有罐、罍、盂、尊、瓿、瓮等,纹饰复杂而富于变化,常见的有叶脉纹、云雷纹、水波纹、曲折纹、回纹、方格纹、席纹等各种纹样或组合纹饰,纹饰粗犷大方。平底器物的底和器身分开制成粘结在一起,底部接合处基本不修胎或成不规则的裙边状。原始瓷的数量和品种开始迅速增多,原始豆往往出现在这时期随葬品的组合中。印纹硬陶器于夏代的浙江烧制成功,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遗址中多有发现。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萧山与印纹硬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萧山,发现有目前国内最早的印纹陶标本。在距今年前的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就有数片拍印纹饰的陶片,其拍印的纹饰有交叉绳纹、几何形的方格纹、篮纹等。这些陶片的纹饰明显由陶拍拍印而成,有的复拍痕非常明显,其中的细方格纹和方格纹与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几乎是如出一辙。陶瓷之间——印纹硬陶的发展萧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萧山进化地区的浦阳江流域,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二十余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在依山傍水的小山坡上是众多的以印纹硬陶残片和原始瓷残片为主的文化堆积层,大部分属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这一阶段,有些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有窑烟”的民谣。可以让人想见当初制陶业的弘大景观。从陶到瓷,产自萧山的印纹硬陶,又与瓷器的出现有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年至年,萧山当地先后对进化镇邵家塔村的前山窑址和席家村的安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处龙窑窑床遗迹,获取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标本。其中前山窑址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春秋时代的龙窑遗迹,揭示了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同窑合烧的特性及可能出现分段烧窑的技术,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窑业生产状况与龙窑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原始瓷的器形中碗占了大多数,同时出土了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的原始瓷标本。大小不一的陶瓷鼎,三足细长高挑,印纹也愈加精美,在釉色的衬托下,更有钟青铜的质感。在展览现场呈现的第二部及第三部分,陶器逐渐出现了上釉的情况,釉色也渐渐带上干净的青色。两汉一统后,加速了各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统一,在东汉中晚期左右,上虞曹娥江流域的窑场创烧出了成熟青瓷,越窑青瓷的蓬勃发展之路由此开启。在展区里,一套精致的酒具让人驻足,长着“耳朵”的五个酒杯依次摆放,围着带足的浅盆,盆中放置一个小巧的酒炉,炉中有勺,功能外观皆是巧妙。“看似酒具,又似茶具。”嘉兴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陶瓷器作为人们生活不可获取的重要部分,其实用性往往与时代相关。三国时期,时局动荡、社会分崩离析,而士人又以崇尚清谈为时风,想寻求另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但现实中往往又找不到出路,处于苦闷彷徨之中,志不得伸,多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自我逃避心态。展厅中,一件件简约素雅的陶瓷作品时隔千年,展示在世人眼前,诉说渊源流长的越窑文化,生生不息的因缘与情怀,顽强的生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的展,你不心动吗?青釉槅南朝青釉奁南朝青釉莲瓣纹盘南朝编织纹单鋬带流硬陶壶商兽耳硬陶尊商青釉水波纹筒形盖罐战国原始瓷虎子战国青釉原始瓷盂式鼎战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