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世界四大艺术博物馆之一,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齐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埃及、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余万件。结下来让我们走进亚洲文物陶瓷管(编辑。摄影:吴定远)下面看看陶瓷。这是一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左至右,吊在后壁上的小口尖底瓶属仰韶文化,出于半坡;下面四个都属马家窑文化,分别是马家窑彩陶钵、半山彩陶罐、马厂彩陶罐和马厂彩陶壶;再往右是龙山文化的黑陶高足杯和大汶口陶鬶,右后角落是红山的红陶四系罐。鬶(guī)是种炊事器具,口部有槽形的“流”(也称“喙“),三足,用于炖汤或温酒,加热完成后可以直接端上筵席。陶器在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制作,唯独瓷器很长时间以来只有中国人会制造,以至于瓷器成了我国的国名。清代的制瓷技术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左边的瓷瓶、瓷盘色彩艳丽,右边的两个天球瓶,左为粉彩寿桃花纹,右为云龙纹阳刻青釉。左边是武财神和文财神的座像,右边是釉里红僧帽壶、后面是两个龙纹梅瓶及青花瓷瓶。青铜器在我国使用了三千年,一直到铁器的出现。下图这组青铜器均为商代和西周时的用具。后面高台上是一对壶,下面左半部份,除了高脚酒杯叫做尊(也叫樽)外,其它三个带耳的叫簋(guǐ),用于盛放煮熟的饭食;下面右半部份,两个带提梁有盖的是卣(yǒu),盛酒用;它们之间靠后的有四足和鼓腹,像水壶的东西叫盉(hé),用于调和水和酒之用。右边比尊小一点的酒杯叫觯(zhì)。我国古人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是很讲究的。这里左边那个带盖有提耳的还是簋,后面有扁平盘子的,左边是盘,右边是铺,都是用来盛食物用的;前排中间像瓢的是匜(yí),给客人舀水洗手用的。右后高台上带提耳的东西叫甑(zèng),实际上是个笼屉,底部有镂空栅格,配合蒸锅鬲(lì)可以蒸煮食物。前排右边一对勺子样东西叫做匕,还真的就当勺子用的,拿来擓食物吃。古人对饮食礼仪也是很讲究的。这三样东西,左边的叫敦,有三足,盛放饭食用;右面两个嵌入红铜的青铜壶制作精美,代表青铜晚期制作的最高水平。方鼎,鼎发展到后来专门用于烹饪祭祀用的牺牲,成为一种礼器,而最初也只是一种普通的炊具。前排两个东西叫觥(gōng),盛酒用。后排高台上三个都是酒杯,左右两个是爵,中间细腰喇叭口的是觚(gū)。左边两个是方彝,盛酒器;右边的盉已经介绍过了,后面像尊的是角,也是酒杯,比尊少了“流”。这是成套出土的一套青铜器,叫做“柉禁”,非常珍贵,《百度》上这样介绍:“这是目前出土铜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铜器,为西周祭祀礼器,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套柉禁年出土于凤翔府宝鸡戴家湾,后辗转流落入端方之手。端方年死于战乱,家道中落,其子弟于年将这套青铜器以约20万两白银的价格卖于美国传教士福开森,福开森又以3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左边的铙和中间的钟都是乐器,右边那个叫“豆”,出土于山西浑源李裕。豆是盛放肉和其它食物的器皿。这个柜子里大部是兵器,如戈、矛、斧、钺、剑等,下部是车轭饰品。辽代五髻文殊菩萨像(左)和大理国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右)。唐代的大日如来像(左)和大理国东方持国天王像(右),都是鎏金青铜像。徐德润(唐代)墓志铭,56厘米×56厘米见方。这块墓志铭不光是书法佳品,其内容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风俗礼仪很有价值。墓志铭还有个盖子,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墓志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