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首推最有价值的小说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精选段落-----
第四章区域文化的发展
分头论及这两个地区的同时,还要对上述地区加以探讨,才算是全面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从陶器文化看区域
中国南部的圜底深钵形陶器和北部的平底深钵形陶器
如前所述,从更新世到全新世过渡的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东亚各地开始出现陶器。另外,中国大陆在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传统上,南方与北方各不相同。中国南部以砾石石器为主,而北部则出现了小型石片石器和石叶技术,这与北方欧亚大陆的石器技术的变迁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南北不同的两种技术差异与古环境尤其是与植被等密切相关。砾石石器技术传统曾一度北上至华北,但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局面发生逆转,小型石片石器南下至华中,细石器技术南下至华北一带。而在华南,总体上仍持续着保守的砾石器文化。
正是在这两种各不相同的旧石器技术对峙的区域最早出现了栽培谷物。也就是说,在两种技术体系的周边或生态环境的周边,开始出现了栽培谷物。
正是在上述区域,人类在新环境中不断摸索,终于掌握了新技术,这一带可谓人类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地带。
并且,陶器文化的技术系统也可放在旧石器时代以来的两种技术基础的谱系之中来理解。简单说来,即中国南部地区的圜底深钵形陶器和中国北部地区的平底深钵形陶器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基础。
关于初期陶器,在东亚各地基本上都是烹煮用的深钵形陶器。在中国,通常把圜底深钵形陶器称为釜,把平底深钵形陶器称为筒形罐。釜通常以藤篮等编制物为原型,用黏土等挤压成型制成陶器的形状,或者用拍打的方法做成圜底的形状,这种做法多以绳席纹为特征。而筒形罐则以平坦的泥板为底,再用泥圈层层套接成罐形。两种陶器的形态差异起因于制作技术的传统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釜诞生于砾石石器或小型石片石器文化圈,筒形罐诞生于细石叶文化圈。或者也可单纯地把釜看作诞生于野生稻分布区域的陶器。
旧石器时代末期的两大文化圈在陶器制作的传统特征上也依然保留着两种谱系关系,并开始发展。
华中至华南一带发现的初期陶器是表面分布着绳席纹的圜底釜。而中国东北部至远东地区发现的则是平底的筒型罐,这种传统一直延伸至朝鲜半岛东海岸。
华北位于这两种陶器制作技术的传统圈的中间位置,正可谓两种技术和文化传统交错共存的地带,所以其陶器文化的区域系统较难把握。而且有的地方尚未发现最古时期的陶器。虽然因资料不足还须加以推测,我且把这一带陶器的系统发展过程及推想做一个大胆的说明。
长江下游地区处于南方陶器制作技术系统圈的边缘位置,在这里发现了席纹釜,而在相邻的山东地区却发现了不带席纹的釜。形态的类似显示着它们的系统性。从山东一直沿太行山脉东侧北上的地带都分布有这种釜。在山东的分布范围更包括山东半岛东端。显示着釜的系统形态的篦纹陶器的分布则延伸至朝鲜半岛西海岸。另外,从位于席纹釜分布圈的长江中游地区上溯至汉水流域都属于席纹釜的谱系,在渭河流域,席纹釜变化为附有三个短足的易于安放的形态,底部渐渐变为平底。另一方面,北方系统的筒形罐则顺太行山脉西侧南下,在太行山脉西侧和黄河中游地区均有分布。因此,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或太行山脉西侧一带,陶器制作一方面吸收了南方的绳席纹陶器的技术传统,同时又以北方的平底筒形罐的技术传统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地区的无纹釜带有三个支脚,使其可以稳定摆放,同时还可以从支脚内侧燃火以便烹煮。后来这种釜与支脚的组合还衍生出带有三个支脚的鼎。
这种鼎的起源地是淮河上游地区的河南省南部以及山东地区。其分布区域在较早阶段就已顺太行山脉东侧北上,同时到达山东半岛东端,但并未到达东面的朝鲜半岛西海岸,因为中间有黄海这个巨大的天然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