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孩子是真心悔过还是假意应承看看细娘是怎么
“你知道错了吗?”
“知道了,知道了。”
“下次还这样做不?”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
这样的对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乖巧一点的孩子呢,可能是真的知错了,以后会尽量避免重犯。但鬼灵精怪的孩子,这只是他/她的权宜之计,先假意应承过了这一关再说。那么咱们当大人的,怎么知道孩子是真心悔过还是假意应承呢?咱们先看看《聊斋志异》的《细柳》吧——
训斥儿子图福(细柳的大儿子)年十岁,始学为文。父即殁,娇情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不改,继以夏楚,而冥顽如故。母(细柳)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可更若衣,便与仆僮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向壁,置不闻。不得已,拾鞭啜泣而出。残秋向尽,桁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积数月,乞食无所依,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
放牛图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怙同师。勤身锐虑,大异往昔……是年,福秋捷,又三年登第。
细娘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你看她先是“谯诃”,谯诃就是劝诫和责骂,但她儿子“不改”,无奈之下才“使牧豕”,就是让他去放养猪牛。她儿子哪受得了这种苦呀,没几日就哭着跟娘说:知道错了,还是愿意继续读书。细娘知道他这只是虚意应承。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细娘已经对他进行过劝诫打骂,没用,所以她知道他是没那么容易悔改的。于是不理他,哪怕后来他离家出走,在外讨饭也不管他,就是要彻底地磨一磨他,让他知道:不读书学到本领,就会走头无路。最终,高福可能是感受到了这点,真心悔过了,于是狼狈不堪地回家来了。(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要是高福不回来怎么办,他饿死在外面了怎么办?我想作者的意思也许是:饿死就饿死了,与其养个巨婴,或者养个祸害,还不如让他在外面自生自灭呢。)
高福回家后的这一节写得真好,充分展现了细娘的隐忍和聪慧。儿子在外受苦受难大难不死地回来了,做娘的心里指不定有多庆幸和高兴呢,可她却全部隐忍不露,先说“愿意挨一百下板子就进来,否则,哪来的到哪去!”看到她儿子“骤入”,就知道她儿子已然是真心悔悟了,这一个“骤”字,就表示了高福是真心愿意回来继续读书的,别说一百杖,就算一千杖一万杖都愿意。其实细娘看到是邻居大娘过来代她儿子来说就估计他已经悔悟了,高福之所以“不敢遽入”,是因为他深知自己以前做错了,觉得对不起母亲,无脸进来见她。纵然如此,细娘仍还要继续试探他,说什么“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直到她儿子说宁愿挨打也不要养猪了,要读书。这才在邻居大娘的再三求情下同意。你看她有多会装,但只有这样,她才能确信高福是真心悔改;只有这样,高福日后才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此,才有后来的“登第”。
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欢迎探讨。
如果觉得我理解得对,看后能有所获益的话,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