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浅谈中国古代陶器中,体现日常生活的彩绘陶

发布时间:2023/11/26 15:23:10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由于烧成后再彩绘,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容易脱落,所以一般是用于陪葬的明器。彩绘陶还大量的用于随葬的陶俑。秦始皇陵及西汉杨家湾大墓等出土的兵马俑,均施有彩绘。除彩绘的陶俑外,汉代其它的彩绘的陶制器皿的种类也十分多样,成为这一时期陶明器的代表。

秦汉时期重厚葬之风,专门用于随葬的陶制明器种类极其丰富。日常生活中带有使用功能的各类材料的生活用器,几乎都被制成陶制器用于随葬。炊煮用的灶、釜、鼎、尊、敦;饮食用的碗、钵、耳杯、匝、勺;盛食用的罐、坛、壶、豆、盘;储物用的盒、奁;储粮的仓;照明清洁用的灯、傅山炉;家具类的案等陶制模型器,几乎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面貌。总之,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明器。

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陶明器是西汉前期陶制明器的代表,该墓共出土多件彩绘陶器皿,这些彩绘陶器大数在器物内部涂朱红,外部先施深赭色陶衣,再用天蓝、白、绿、紫、土黄、石青等色绘制纹样。纹饰的构图依据器物的形状而变化,有蟠螭纹、变形回纹、三角纹、涡纹等。

西汉中前期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常山王刘舜墓,两座墓中出土的陶器数量之多,制作之后精美,内容之丰富,其它墓葬只能望其项背。河北满城汉墓刘胜墓出土陶器件,朱绘和彩绘占总数五分之三气朱绘陶件,品类有耳杯、钵、圈三种器物。彩绘陶有件,品类有盒、盘、卮、小壶、鼎盖等。彩绘多以褐色为地,用白、红、蓝、藕褐、浅黄诸色相间描绘纹样。纹样以变体云气纹、夔龙纹、鸟纹为主,线条流畅,灵动变化。

汉代数量众多的彩绘陶制器皿往往仿照漆木器、铜器等材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式,在器表挂陶衣,并彩绘图案,颜色丰富,装饰繁复,极富特色。彩绘陶器皿中鼎、壶、盘、匝、敦等造型多是仿制青铜礼器的造型制作。

陶壶是数量最多的彩绘陶器皿,其造型为长颈、圆鼓腹、高圈足。往往在烧成后的胎体的表而先涂一层白色、赫色或黑色的陶衣,然后再分层绘制纹样。主题的纹样有云气纹、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S纹、雷纹、蛇纹、虎纹、人物故事等等,并间以宽带纹、斜方格纹、漩涡纹、三角纹、锯齿纹、圆点纹、菱纹等几何纹样,纹饰的布局紧凑合理,上下连通,布满器身。纹样彩绘的笔法灵活潇洒,色彩鲜艳,白、红、黄、紫、黑等色彩相互协调搭配,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陶鼎的造型大致为方耳,子母口,微鼓腹,有的腹部有折棱。常在腹部施加栉齿纹装饰一周。圜底,下附三蹄足。常在器盖上用褐色为地,再用黄、红、白、蓝等色绘出各种纹样,有夔龙纹、圆圈纹、云气纹等。

陶妨造型一般为四阿屋顶式盖,腹壁有铺首衔环。陶圈的造型大致为方形,敞口,浅腹,平底。有流,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犹如柄形。器里多涂朱色,十分鲜艳。器表多用黑色为地,用红、白、蓝、粉等色绘出云纹、带形纹、游鱼等图案。

耳杯、盘、案、勺、盒等陶明器的造型是仿制漆木用器的造型。陶盒的造型多作扁球形,有底和盖两部分。子母口,腹微鼓,平底,常附带矮圈足。有的盖顶有圆形的捉手。几乎都有彩绘,多用黑色或褐色为地,再用黄、白、红、蓝等色描绘花纹。彩绘图案常在器盖绘以变形的云气纹,盖周绘弦纹加云气纹。顶部捉手内多绘制夔龙或虺形纹,腹部多朱绘三角纹或波浪纹等图案带。

陶盆形制多为大敞口,平折沿、浅腹、圜底。盆内的彩绘内容多以黑色涂地,用红、白、蓝描绘各种纹饰。窦编墓中出土的12件彩绘陶盆最为精彩。这批陶盆,彩绘内容皆以黑色涂地,用红、白、蓝等色描绘各种纹饰。多数在口沿绘几道红彩,内壁纹饰分三部分,中心绘制的主题为鹭鸯擒鱼,云气纹和花瓣纹相互穿插围绕着中心,外圈绘首尾相接的游鱼纹。彩绘的技巧相当纯熟,线条流畅,十分生动,色彩鲜明。总之,汉代彩绘陶器上的彩绘纹样皆流畅潇洒,十分美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8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