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从平远西周石正窑到梅县唐代水车窑,客家陶

发布时间:2022/5/1 16:09:56   
梅州客家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平远西周石正窑到梅县唐代水车窑,从梅县宋代瑶上窑到大埔明代余里窑,从五华清代瓦坑窑到大埔民国高陂窑……梅州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将梅州生产、梅州出土、梅州收藏的部分陶瓷文化艺术品奉献给广大读者,以便大家便捷地了解梅州陶瓷艺术文化发展脉络——(一)白如玉的高陂窑大埔高陂窑始于宋,延至今。高陂窑主要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产品。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产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产,有史料记载的陶瓷生产历史已有多年,是我省陶瓷主产区之一,素有“陶瓷之乡”“白玉城”美称,更有粤东“瓷都”之誉。高陂瓷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著名产品为豆青竹节茶具、豆青竹节笔筒及豆青竹节杯,颇为素雅。薄胎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被称为白玉瓷,精巧玲珑,秀丽典雅。釉下青花瓷瓶及釉下五彩瓷瓶,色彩斑斓,精巧细腻,绿如翡翠,白胜羊脂。高陂瓷享誉海内外,产品多数出口,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高陂位于大埔南片各乡镇水陆交通中心,是全县陶瓷产品的集散地。旧时陆运不通,各镇的陶瓷就是经水路由高陂转往汕头再运至海外(故大埔陶瓷习惯上也称为“高陂瓷”)。第一间省立陶瓷职校——“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于年在高陂中学借场所创办。大埔第一间国营陶瓷企业——“高陂机械陶瓷厂(后改名赤山瓷厂)”于年在高陂赤山创办。第一家省立陶研机构——“广东省大埔陶瓷研究所”于年在高陂乌槎创办。(二)五华龙颈坑窑五华龙颈坑南宋窑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西北河子口老柏塘山南坡。窑址出土大量匣钵、垫环、垫饼以及一些窑砖,在匣钵内还有不少瓷器,均已变形、残破,或烧结黏附于匣钵内。该窑生产碗、盘、碟、盏、杯、壶、罐等器物,瓷质坚硬、洁白,釉色以青釉为主,包括青黄、青绿、青白色等,个别为酱釉。年,为配合广梅汕铁路工程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五华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在河子口龙颈坑发现有瓷窑的堆积,嗣后于年进行发掘。此次发掘,未清理窑床,仅清理了铁路工程范围内的窑址堆积,面积平方米。据调查,南坡山地分布约有5座龙窑,其中最西面的1座,长约35米、宽约2.2米,顺山势建造,窑口向南。文化堆积厚0.5~1.1米,灰褐色,含炭屑、灰烬。堆积下部有厚5~10厘米的灰烬层。出土的匣钵数量很多,较完整者件。均为夹砂陶,厚胎,质地较硬,器表有酱褐色釉。器形以漏斗形为多,圆筒形的很少。瓷器以碗、盘、盏类为大宗,罐壶类较少。碗有莲瓣碗、小碗等。龙颈坑窑未发掘窑址,但从调查可知属龙窑,顺山势而筑,属分室龙窑。龙颈坑窑的窑具,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同类器大同小异。烧造的瓷器,大多数属青釉瓷器,中沿外凸起的厚圆唇(如下图)。碗、盘类是宋元时期较为流行的风格。烧制时漏斗形匣钵装烧碗、盘、盏、碟,圈足下垫放垫环或渣饼,用圆筒形匣钵装烧罐、壶类,匣钵逐个层叠装烧。龙颈坑窑的器物形制多见于南宋时期,部分为元代,由此推测,窑址的主要年代为南宋时期,至元代期间废弃。(三)精致典雅的大埔余里窑大埔余里明代窑遗址,位于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下村山尾。该窑址20世纪60年代发现,80年代中期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曾做过小规模的发掘。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埔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埔县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期间依照考古发掘规程对该窑址进行课题性的科学研究,同时还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