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陶艺踏着岁月的绵柔,倾听陶器的声音
这方水土,
记录了几代人的生产生活场景;
这方水土,
浓缩了几代人的智慧精华;
这方水土,
承载着几代人的文化积淀。
这就是洋湖,
一个因水因土闻名的地方。
寻着泥土的芬芳,寻着甘甜的藕香,寻着记忆里的乡愁,我们来到洋湖,走过荷花湿地公园、洋湖村文化礼堂,驻足洋湖陶艺馆。
据《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载:“绍兴酒坛皆出诸暨”,以其质坚通气、盛储黄酒越陈越醇而驰名。诸暨自檀溪、枫桥经双桥、安平至新壁、王家井一线,优质陶土储量丰富,长期以来为主要产区,素称“陶窝”。
诸暨陶坛质优色美,盛装黄酒越存越香,向有“绍兴老酒诸暨坛”之誉。而往细探究,曾经,洋湖一带的陶土无论是储量还是质地,都可谓上乘,其盛产的主导产品——25公斤优质甲级绍坛一度供不应求,素有“新壁洋湖产名坛”之誉。
洋湖制陶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清宣统三年(年),洋湖陶器厂(后更名为红跃陶器厂),当时总投资块银元,建龙窑1支,命名“永和窑”。年,投资添置练泥机、轧泥机、球磨机、擎机等设备,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进入70年代,随着酒坛销售转旺,调整产品结构,重点生产大小酒坛,运往绍兴、嘉兴等黄酒产区。年产大小酒坛22万只,被绍兴市酿酒总公司誉为“质量信得过单位。
如今,虽然洋湖一带的陶器厂已经停办,但是洋湖陶艺馆的建成,从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这门民间工艺以及其特殊的历史文化。烧制一件优质陶器,工序繁多,且每一道工序都十分重要。练泥、制坯、上釉、烧窑、装窑,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把关,相应的制坯大师傅、看火大师傅在当时可谓十分“吃香”。
戚仕文、宣长焕就是当时的制坯大师傅,知道我们来到陶艺馆,两位师傅特地赶来露一手。
戚仕文开始搓泥条
拷泥饼(制坛底)
拷泥把(制坛身),需要逆时针转圈拷
开始收口
磨头颈,要用湿布磨出来
再用特制的工具进行撩竹、打毛榔(使坛里外结实)
通过多道工序,一只腐乳坛坯就成型了。
放在以前,制作这样的坛,还要经过更多的工序才能做成优质的坛,然后再经过上釉(洋湖坛一般都是上青釉丝),再到龙窑里烧制,烧制这道关口特别重要,必须要技术过硬的看火大师傅把关,那时的看火大师傅相当于窑务车间里的工程师,火候、成色全靠他安排,所以一般看火大师傅的工资是所有大师傅里面最高的。
陶艺馆1:1还原建造的龙窑
看完了制坯的工序,下面再来看看能工巧匠的“作品”吧!
泡菜坛,坛口周围凹处用来盛水,再盖上盖子,这样就不会出气,里面的泡菜就不容易变质。
俗称“狗气杀”,用于喂鸡,再也不用担心鸡食被偷吃了。
甩壶,用于盛酒酿。
石甏(bèng),可装斤米。
面钵,用于揉面粉。
烧酒坛
榨菜坛
筷笼,那时家家户户必备
不同口径的涵管,用于排水。
大大小小的缸,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
制坛师傅正是用这些小小的必备工具,才做出了闻名的各式“洋湖坛”
最后来压轴的,光绪卅二()年的“制陶磨头”,为镇馆之宝。
曾任红跃陶器厂(前身为洋湖陶器厂)厂长兼书记的宣国富时常会到陶艺馆看看,触碰洋湖坛的那一刻,欣慰中只剩回忆。宣国富回忆道,那时凡洋湖村民,每户人家的老酒坛、腐乳坛、大小水缸、大小茶瓶、钵头应有尽有。
随着时代的发展,轻巧美丽的搪瓷、青瓷,塑料制品逐步替换淘汰笨重的陶器。各陶器厂也都停办,一度兴盛的洋湖坛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值得一提的是,洋湖陶艺馆的建成,承载的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民间工艺的传承。
来源:王家井镇
供稿:翁嘉越
审核:马燕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