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焦秉贞《康熙御制耕织图》局部)
茹毛饮血
人类历史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两三百万年,其中99%的时间人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而生存,或栖身洞穴,或构木为巢(“有巢氏”时代),或逐水草而居。自然界一切可食之动植物都是人类的食物,所谓“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反映的就是这种生存状态。
人类早期从烈日干燥、火山爆发等自燃起火后吃到了烧熟或烤熟的食物,发现它们更加美味,也更便于消化,他们尝试保留火种,进而发明了“钻木取火”的生存技能,人类饮食文化进入熟食阶段,即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应该说火的利用是人类饮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为火,人们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长寿。人类最早的一些发明创造,大多与食物加工利用相关,如陶罐、烤架,可说是现代火锅与烧烤的原形。
山东滕州出土的北辛文化饮食类陶器
播种百谷
为了获得更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古代先民开始尝试圈养动物,把地上跑的“野兽”驯化成“家畜”,天上飞的“野禽”驯化成“家禽”(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家”字“屋”中有“豕”(猪),反映了野猪向家猪驯化的历史印迹。因季节变化所致的动植物资源的不均衡及人口增加的因素,人类在驯养动物之外,开始尝试播种植物。这就开启了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神农时代。《白虎通》中谈到“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等众多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1万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这种从野生植物的利用到尝试种植的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也涉及多种植物。《书·舜典》记载:“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通过对作物产量、品味以及环境适应性的反复观察和知识积累,最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几种作物的种植。商周时期,人们只有“百谷”的概念,《诗经》《尚书》有“百谷”,而无“五谷”。“五谷”之说最早见于《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实际反映了古代粮食作物生产从“百谷”到“五谷”的历史变迁,“五谷”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
《诗经》中的麦(细井徇《诗经各物图解》
五谷六畜
“五谷丰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用语,一般表示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收成,“年景很好,庄稼丰收”。在更多的情况下,“五谷丰登”则成为政权巩固、国泰民安的象征。例如,最早记载“五谷丰登”的《六韬》中就有,“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登),社稷安宁”。“五谷丰登”与“社稷安宁”相对等,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表述的一种重要形式。可见,“五谷丰登”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地位。
畜牧业是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类型之一,即使在今天亦是许多族群的主要产业形式,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与种植业一起构建了世界农业文明。作为世界农业两大支柱之一,畜牧业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发展并不平衡。以中国为例,就有农区、牧区之分,牧区自然以畜牧业为主;农区则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在农区处于附属地位,堪称“跛足农业”,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理性考量。因此,我们讨论世界农业文明中的畜牧业一定要把握住农牧关系这条主线。我们认为西方畜牧业虽然发达,农牧并举,但农牧并未结合得很紧;中国传统农区虽然农桑并举,但是农牧结合得却非常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三才”观念。
耕(《耕织图》,南宋楼璹作,元代程棨摹)
农牧并进
在田草农业里,各种土地(耕地、牧场、割刍地、荒地)都合在一起进行谷物和田草的轮作,田草无论是豆科还是非豆科作物,都用来饲养动物,这就打破了耕地与非耕地的界限。人们看到了“收割不久的田野上,柔柔青草为惊异的牛羊生长”的景象。从而改变了过去把谷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分别经营,农田和牧场分开的历史,真正地将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徐凤鸣作,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成书于两千年前的《吕氏春秋》就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农业发展离不开天、地、人的共同作用。要保障食物安全,必须“道法自然”。正如中国古代农圣贾思勰所言:“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成功多。任情反道,则劳而无获。”
本文来源《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图片来源
《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王思明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2月▲·购书请扫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