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年前就有胶水了上宅遗址中为何会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年10月,位于平谷区的上宅遗址,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虽然上宅遗址的出土文物都属于新石器时期,那时还没有文字,无法告知我们当时先民们的生活生产细节,但越是这样,其实越有神秘感,也更能激发参观者的想象。一
上宅遗址中为何发现了清代地震的遗迹?
远古时期的考古发现,其实也能印证近代的人类大事。在上宅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和清代地震有关的遗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您点击下面的音频就可以听到杨征老师的讲述啦。二
上宅遗址出土的石器什么样?
上宅文化的环境考古调查,在推进我国环境考古学上起了带头作用,使平谷成为中国环境考古学的策源地;同时,在金海湖畔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馆--上宅文化陈列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先生称这是平谷区20世纪末的两件文化盛事。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到现在为止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东部的泃河流域。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是上宅文化的代表,主要出土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三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石器。展览中的石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在陈列馆中,展品都可以用手触摸,您可以想象和感受到先民们是如何使用这些石斧、石凿、石锛、盘状磨石、石磨盘、石磨棒的。
并且,馆中的展板,还有先民制作石器的方法,一目了然,可以收获到更多的科普知识。
咱们来看岳海燕女士的现场讲解。
石磨盘与石磨棒
三
原始农业看上宅
陈列馆中展示了很多考古发现,印证了先民在人类农业的“懵懂期”所付出的智慧与汗水。北埝头、上宅两处遗址出土了余件大型石器和细石器,以磨制为主,究竟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也是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人类文明蹒跚学步的“童年期”,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要付出漫长的时间。
上宅考古中,发现了可以翻土和盖屋的石铲和锄状石器,还有石磨盘与石磨棒,也有石斧、石凿、石片、镞等,更重要的是,还在磨盘和磨棒上发现了残留的淀粉粒,根据成分分析,其中既有栽培的粟和黍,也有采集的橡果。
从上宅遗址出土的石铲、石锄等用于深翻耕地的工具和鉴定出的粟类植物的种子推断,当时已出现原始农业。但砍砸器、细石叶等遗物表明,采集经济仍占一定比重。
这为我们展现了一组先民辛苦耕作的远古剪影:他们艰难地用石头打磨出各种工具,用石铲和石锄翻土,栽种耐旱的粟和黍,微薄的收获不足以果腹,同时还要四处采集果实,用篝火烧制出的陶器来保存食物,间或用石球、石镞狩猎,粮食用石磨盘与石磨棒研磨去皮,然后用在深腹罐保存的火种烧煮。这场景固然艰苦,却已经是一种飞跃,新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不用再像祖先那样颠沛流离,相对更稳定的农业生产,让他们在刀耕火种中长久地定居在今天的平谷大地上。
有趣的是,在石器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把骨柄石刀上还发现了一种远古“黑科技”——胶水。骨柄石刀,刀刃部分由页石打磨而成,再把动物骨头从中间劈成两片夹起刀刃形成刀柄,这是一种复合工具,算是当年的一种技术飞跃,而刀和骨的结合处发现的黏合剂残留,则刷新了人们对远古人类使用工具的认知。当然,远古的黏合剂肯定不是化学合成的,经过研究,人们倾向于这是一种动物胶。
▲鸟首形镂孔陶器
▲石器工具(磨盘、磨棒)
▲石斧
▲红顶陶碗
打制石器是将石块进行摔、砸,使石块出现尖或刃进行运用,这是最早的制作工具方法。第五层则出现了高一级的琢制、磨制石器,就是通过打磨对石器工具进行深加工,更适于运用。
▲打制石器
▲琢制石器(上)磨制石器(下)
▲黄褐色夹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