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余年的史前遗址在群科安达其哈村

发布时间:2022/4/30 18:06:22   

沙隆遗址位于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西米,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黄河北岸支流伊沙尔河口东岸台地。遗址东为安达其哈村。文化层厚度最厚达到4米,面积约平方米。遗址规模较大,年代较早,既有距今年的细石器堆积也有青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期的文化堆积和马家窑文化的堆积。

1、细石器遗存

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研究所在安达其哈村西约米的沙隆卡遗址断面上发现灰层,在该层内采集到细石叶、石片等细石器,但未见陶器,并从该地层中采集到炭屑年代样品2个。一个样品经兰州大学年代实验室常规14C年代测定,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年左右,另一样品经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AMS年代测定,树轮校正年代年代为距今年左右,表明早在年以前就有使用细石器从事采集狩猎经济的土著人群在伊沙尔河口一带活动。

2、仰韶文化遗存

更为重要的是在沙隆卡遗址细石器地层上面的文化层内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器的堆积。年,为配合黄河流域公伯峡水电站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化隆县黄河北岸伊沙尔河口的安达其哈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过的“安达其哈遗址”位安达其哈村西,西北临伊沙尔沟,实际上和沙隆卡遗址是同一个遗址,只是人为命名不同,相当于沙隆卡细石器遗址更上层的堆积。鉴于年报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称为沙隆卡遗址,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遗址仍以沙隆卡命名。

发掘过的“安达其哈遗址”揭露面积平方米,共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房址19座,有圆形半地穴式、平地起建的圆形、方形房址。灶坑6个,有瓢形灶和带通风口及火种罐的圆形弧壁圜底灶。发现横穴式窑址1座,窑址由火塘、火道和窑室组成,火塘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位于窑室西侧,窑室平面呈圆形,仅存底部,两条火道紧贴窑室周边呈环形分布,在窑后汇合于烟道。灰坑30个,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

出土陶器有变形葫芦口形瓶、重唇口小口尖底瓶、敛口钵、折沿曲腹盆、平沿短颈罐、直口平沿缸、直口平沿瓮,敛口瓮等。彩陶均为黑彩、纹样有弧边三角纹、圆点纹、圆圈内接圆点连“十”字纹、弧线组成的叶片纹、凸弧与圆点竖线组成的纹饰、凸弧与圆点组成的似雁群横飞纹饰等。生产工具有纺轮、陶环、椭圆形陶刀、长方形单孔石刀、长方形石斧、石球。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细石器比例较高,磨制石器较少,细石器中,以石片居多,另有细石核、细石叶、刮削器等。

虽然从已公布的资料的典型陶器来看,安达其哈遗址相当于大地湾三期I段至III段。但安达其哈遗址的圆形半地穴式房址、瓢形灶、带通风口及火种罐的圆形弧壁圜底灶等相当于大地湾二期的遗迹单位,所以不能排除仰韶文化在大地湾二期进入青海东部的可能性。安达其哈遗址的陶器已经非常成熟,盆、钵、瓶、罐、瓮等器形及彩陶纹样与大地湾三期的一致性很强,由于在青海地区历年的调查和发掘中尚未发现过比安达其哈遗址更早的有陶新石器遗存,所以安达其哈遗址存在的成熟陶器和农业技术应该是来自东方的仰韶文化人群的遗留;该遗址下层的细石器堆积反映了土著文化因素,尤其是较多细石器是在仰韶文化分布的最西端即和土著人群的交界地带出现的,可以理解为仰韶时期东、西两支人群的融合地带就在群(科)尖(扎)盆地黄河支流的伊沙尔河口一带,一支是来自东方的使用新石器和陶器从事农业生产的仰韶文化人群,一支是使用细石器从事采集狩猎经济的土著人群,在伊沙尔河口一带两支人群有所接触融合,来自东方的仰韶人群在逐渐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研究所在安达其哈村北约米的“安达其哈遗址”的地层里进行了采样,该采集点位于沙隆卡遗址东北方向约1公里的伊沙尔河东岸,地层内采集炭屑年代样品1个及炭化种子黍1个炭屑样品经兰州大学年代实验室常规14C年代测定,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约年;炭化种子样品经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年代测定,树轮校正年代为年。并在该地层中选取土样9.5升,共浮选出炭化植物种了粒。其中谷物种子粒,含粟7粒,黍粒。其他种子粒。

另外,虽然在年所发掘的平方米范围的安达其哈遗址中未发现更晚时期的文化堆积,但是在文物调查过程中从该遗址上还采集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及马厂类型的陶片,表明该遗址该存在有更晚时期的文化堆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