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文韵长乐薪火相传,走过百年的营前陶器

发布时间:2022/4/11 10:02:16   

营前街道是闽江流域下游的重要城镇,众河汇流,江海际会,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古陶文化是她的一个特色。

闽江流经南台岛北端的怀安一分为二,北为白龙江,南为乌龙江、也称南港。两江绕岛一周,汇合为马江,乌龙江、马江、上洞江三江在营前一带汇流,从这里东流入海。

青青的江河边,成片的芦苇迎风摇曳,暮归的老牛踏着浪花,与白鹭追逐嬉戏,好美的湿地啊。这湿地的淤泥就是制作陶器的原始材料。

正因为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粘土资源,加上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黄石、东屿、下洋三个村庄的人们,就有了制作陶器的先天条件。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1万年之前。古书云:“神农耕而作陶。”又载:“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不取其利,以教百姓。”制陶的土,主要原料是粘土。此土多产于河滨冲积平原。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黄石制陶技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兴化莆仙传入,至康熙二年(年)已有大宗陶器出产。《长乐市志》记载,“长乐陶器行业始于清康熙二年。”《闽县乡土志》记载:“下洋村六百家……村民多以烧陶伐石为业。”“黄石林六百家则业陶窑。”“江迤东,黄石、下洋一带……有烧硋器之陶窑。”这可能是黄石陶业最早的文字记载。另据《长乐六里志》记载,黄石、东屿、下洋制陶业始于“清康熙二年,出品以缸、瓮、瓶、缽、砖、瓦为大宗。”该书还记载,民国二十八年(),黄石有硋窑6座,分别是,垒角、水墓、新厝、坑垄、岭下(当时已废)、坂胶(当时已废);东屿3座,分别是上坞沙、下坞沙、旧东屿(当时已废);下洋4座,分别是通头、炎山、道头、炎山砖窑。

黄石

黄石、东屿、下洋都临水而居。水运比陆运更省力省钱。

一船船的柴火,从永泰、闽清等地运来,一船船的陶器,又从水上运到四面八方。

其实,黄石的制陶,还可以追溯更早。黄石林氏的祖先林靖,起先居住在莆田黄石,人称(唐玄宗)梅妃故里。莆田黄石历史上就以生产陶瓷闻名。后来,林靖的七世孙林杰,由福清梅溴迁高洋里银峰(黄石、下洋属高洋里,银峰在大象山之麓、今称下洋山惠垅),又传五世,南宋宝庆年间()有林得焕、得常两兄弟,迁居现在黄石的洋头、厦头,为什么把这里也叫做黄石,此中与莆田黄石的制陶工艺有没有渊源?太多的谜团需要解开。

下洋李氏始祖于南宋祥兴年间()定居大象山银峰之麓,当时今天的下洋村还处在海湾之中,到明朝中叶,海水退去,淤积的沙洲出现,人们才下山到洲洋垦荒造田,烧砖瓦盖屋,下洋始得村名。

东屿在黄石、下洋之间,情况也差不多,从事制陶的人都不在少数。当年,从和闽侯交界的峡南太岁坑起到炎山,逶迤七、八里,山丘上烟囱林立,烟雾腾腾;硋窑周边矗立着高大的柴垛,是一道特别的风景。据当地老人家说,黄石村往山里走,旧称“西湖山”的方向,清康熙二年的硋窑遗址就在里面,一锄头挖下去,就能发现大量陶片,所谓“破土一寸,陶片三尺”。再往山里走,还有“西湖洋”、“坪下窑”等等,那只是很古远的事,不见文字记载,偶尔只在老人们听他们的上辈提起。

陶与瓷的区别。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混和土烧制者即为炻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这是从陶瓷的原材料不同而言。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之间。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以上,甚至有的达到℃左右。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这是从烧制温度、质地结构、有无釉彩等方面的不同而言。

陶与瓷都是以土为本体语言的艺术,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同点,陶与瓷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古人说:“陶之精者,谓之瓷”。相比之下,陶和瓷的区别主要有:

(1)胎料,陶器的胎料是陶土(江河沉积土、红土、黑土、紫金土),根据表现手法又分为细陶和粗陶,细陶最好的胎料就是江河沉积土,胎质细腻表现的是雕刻工艺,如黑陶、红陶。粗陶最好的胎料是紫金土,主要表现的是造型工艺,如江西宜兴紫砂壶。瓷器的胎料是瓷土,种类有很多,其中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最好。

(2)温度,陶器的颜色通常和烧制时的火焰环境有直接关系,和制陶原料的化学成分有相当关系。一般陶土含铁量较高,在窑室的氧化焰中烧成红陶;在还原焰下烧成灰陶;在烧制后期加以渗碳可以烧成黑陶;白陶则是用瓷土作原料,在烧陶的温度下烧成的。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是在原料中加入氧化铁(成为红色)和氧化锰(成为黑色)。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要在度以上,现在的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度左右。瓷土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烧结,发生化学变化后胎中所形成一种莫来石晶体,即“瓷化”。

(3)胎质,陶器(细陶)的胎质较粗松,有很强的吸水性,比较脆。而紫砂陶因为紫金土中含铁量高,胎体烧成温度也高,所以有较强的透气性但不渗水,适合做茶壶和砂锅。瓷器的胎质则坚硬、致密、不吸水或吸水性很低。

(4)釉,釉是一种施在陶或瓷的胎体表面,经烧成后形成的由多种氧化物(长石、石英、粘土等)组成的玻璃体,它平整、光滑、明亮起保护胎体,美化器物的作用。此外釉还可遮盖坯体上的某些瑕疵。大多数陶器表面不上釉。特别是黑陶,它是纯手工压光,纯手工雕刻,表面不施加任何釉,通过高温碳化自然烧成的陶器。瓷器则全上釉。现在的瓷器制作一般是注浆成型机械化生产,产量大,工艺性低,它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运用釉的工艺。

在区分陶与瓷的问题上,胎料是内因,烧成温度是外因,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辨证的关系。所以胎料的不同,烧成温度的区别,是区分陶与瓷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瓷与陶各有优劣,都具长短,瓷器高贵、典雅;陶器朴素、亲和;前者如闺阁少女,款款动人,后者似山野村夫,浑然刚健,陶与瓷就象中国的八大菜系,川湘菜系的辛辣与广东菜系的清淡,凭各人爱好。正是这个道理,只要你从心底里喜欢就好。

有关资料表明,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在黄石陶窑有三种,最小的是鸡笼窑,其次是堵窑,最大的是龙窑。

图/莆阳年微漾

文/陈国榕

编辑/林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赞是我们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