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发展 >> 没有庙底沟就没有如今的华夏文明三门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三门峡微事”加入 听说要建庙底沟遗址公园,全国最知名的专家都参与了论证。
庙底沟遗址可不是一般的遗址,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在这里出现,中华文化“美”的里程从这里开始。没有庙底沟文化就意味着不会有现在文明的中国!作为三门峡人,你了解它吗?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中心商务区,地处陕州大道南、迎宾大道(国道)东、火烧羊沟西、商务一街(老310国道)北的一片区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该遗址西部紧邻庙底沟,所以以庙底沟命名。
(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钵)
(庙底沟遗址俯瞰)
庙底沟遗址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其内涵分为两期。一期位于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在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该遗址发现于年,年开始发掘,至今已进行两次大规模发掘,累计清理面积2万多平方米。 一期仰韶文化遗存共发掘房基2座、窑穴座、残墓1座,并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房基遗址)
房基为近方形的半地穴式,门前有斜坡式的狭窄门道,周围墙壁及居住面上遗留着许多柱洞,可复原成木架结构的四角尖锥屋顶。柱洞下面垫有石柱础,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柱础。(庙底沟类型房址)
房基居住面用草泥土铺成,掺以红烧土末,质地坚实光滑,还保留有圆形的火塘,以用于取暖和保存火种。(窑穴遗址)
遗址中窑穴十分密集,尤以房址附近最为集中。窑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口径2至3米,深1至2.5米。窑穴主要用于贮藏粮食。(细泥红陶罐)
出土遗物中以陶器为最多,已复原的达件之多,器形也相当复杂。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灰陶、黑陶、白陶少见。 陶器的纹饰有线纹、划纹、附加堆纹、布纹、席纹、镂孔和彩绘等,尤以彩陶最为突出。彩陶约占陶器总数的14.2﹪,一般表面磨光,有些还施以红色或白色的陶衣。(彩陶曲腹盆)
陶器器形有钵、盆、碗、盘、罐、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器座等,尤以曲腹的盆、碗最具特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彩陶条纹壶)
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发掘出房基1座、窑穴26座、葬墓座,陶窑1座及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房基)
(夹砂粗灰陶鸟足鼎)
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粗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细泥红陶和细泥黑陶少见。由此可见,此时的陶器已由仰韶文化时期的以红陶为中心开始转变为龙山文化时期的以灰陶为主流。 庙底沟遗址规模大,堆积丰厚,其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分期问题及源流关系,为研究原始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例证。 年6月,庙底沟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的遗物也极其丰富,各种器物精美绝伦。既有庙底沟一期文化遗存,也发现了不少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典型性器物,这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庙底沟类型的内涵。
庙底沟遗址是一处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在考古界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在这里出现,中华文化“美”的里程从这里开始。
庙底沟富有特点的彩陶传播,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它不仅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为后来中国一统文明建立了重要基础。后边,为朋友准备了几件庙底沟彩陶,不妨欣赏一下(为便于欣赏彩陶文饰,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五千年前的三门峡人就制造出这样漂亮的器物,见证了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开启中华文化“美”的里程,真的让人激动、震撼和自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