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小学老师挖到宝物,专家三次否定,馆长用手

发布时间:2025/3/20 12:09:30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国宝故事应有尽有。一件被专家三次否定的陶缸,最后竟然成为了无价之宝。这件国宝到底是什么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年春,河南临汝县纸坊公社阎村大队的小学老师李建安在集市上买菜时,从一位60多岁的老汉哪里听到一个重要消息:在纸坊乡纸北村的苹果地里发现了一些红色的陶片。李建安是个考古爱好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刻带着工具赶往现场。中午时分,李建安来到现场。在老汉的指点下,李建安顺着一棵苹果树的下面挖去。挖了20多分钟后,李建安挖出了一个残破的尖底彩色陶罐,根据自学的文物知识李建安将这个罐子认定为红陶尖底罐。村民与老汉紧接着,李建安在苹果树坑的周围挖了一个长5.6米、宽80CM、深85cm的长土坑。在这个土坑里,他挖出了红、青两种颜色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其中有一个大陶缸最为精美。这个陶缸上画着一只鸟、一条鱼、一柄石斧,看上去十分奇特。李建安看着这些坛坛罐罐非常开心,于是找来一条麻布口袋将这些陶缸、尖底瓶带回了家中。为了防止被老婆发现,李建安将这些坛坛罐罐藏在了床底下。农村生产队“晦气玩意儿!还不赶快扔出去?”几天之后,李建安对这13个陶器进行了清理,发现陶缸中装着人的骨头。李建安的老婆看见后气得大骂,要他赶紧将这些坛坛罐罐丢出去。李建安不敢不听,于是只得用手推车将这13个罐子运到了纸坊公社的办公室之中。又过了几日,李建安用手推车将这些陶罐送去了县文化馆。由于当时县文化馆的专家对陶器的知识了解甚少,对这些器物的价值完全不懂。李建安连续送了3次,先后来了三个专家都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价值,劝他拿去埋了算了。对专家的建议,李建安不以为然,他认定这些罐子一定是宝物,绝不能轻易丢弃。苹果地年春,李建安第4次将这些陶器送去了县文化馆,当时文化馆的馆长张久益接见了他。张馆长看到这些陶器后,拿起那一只大陶缸仔细看了看后对李建安说,这件陶器可能是宝贝,以后它的价值也许会让人震惊。最后,张馆长对李建安的执着和热心给予了高度赞扬,于是用5双线手套将这些陶器全部征收。看到文物被文化馆收藏后,李建安开心地拿着这5双手套回了家。挖出的坛坛罐罐“这是国宝!年前的国宝!”同年10月28日,省博物馆专家到县里对这些陶器进行了鉴定。当专家看到那件有鸟、鱼和斧头的陶缸时,顿时惊叫起来。据专家现场考证,这件陶缸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彩绘陶缸,距今有多年的历史。这个大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缸身上画着一只圆眸、长喙、两腿支撑地面的白鹳,面对竖立的石斧。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叼着一条大鱼,鱼眼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件大缸因此被命名为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这件陶缸是一种葬具,白鹳是死者部落的图腾,大鱼则是敌对部落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表明陶缸内存放的是部落首领的遗骸。这位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部落同大鱼部落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记录在图画当中,刻画在首领的瓮棺上,通过图腾与石斧的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图案而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中,大鸟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大鱼是炎帝部落的图腾,大鸟和大鱼争斗的图案,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神话中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大战的传说,最终黄帝部落战胜了炎帝部落,组成了统一的炎黄部落,石斧则是炎黄部落的族徽标志。炎黄联盟由此可以推测,这位首领曾经参与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阪泉之战”,最终战死疆场,死后被安放在这件陶缸之中,并被后世长久地传颂。这件大缸被埋入地下长达多年,直到李建安将其挖出后,这才让它重现人间,揭开了千年面纱。这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品,是迄今为止在考古发现出土的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绘画作品。国宝收藏之地年,这件陶缸被紧急送往河南省博物馆,随后又送到了国家博物馆。最后,这件陶缸被定为一级文物、无价国宝珍藏。年,这件陶缸被第一批列为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由此,一件国宝文物的传奇到此落下帷幕。参考文献:《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2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