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有关陶瓷瓷器的古诗名句越多越好速度啦
有关陶瓷瓷器的古诗名句、越多越好、速度啦
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青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邢窑白瓷
3、我爱紫砂无釉彩
高庄
我爱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
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4、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茂之)
昔贤制器巧含朴,规仿尊壶从古博。
我明供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不循月令仲冬良。
荆溪陶飞司陶复,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楷模在人手。
粉锡型模莫与争,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能使茶汤气永清。
动则禁持慎捧执,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雅式精工而继美。
常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儡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胜却方平众玉壶。
癖好收藏阮光禄,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写图锡名曰陶宝。
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
5、窑民行
清·沈嘉徴
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穷工身鍸口。
食指万家烟,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浮色抵一拇。
扩展资料:
1、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2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3、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有关于陶瓷的诗词
一、有,如下:1、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唐·杜甫)2、“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秋日三首》(宋·秦观)意思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3、“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皎然)二、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字开头的诗词有哪些
陶令篱边色——唐·李商隐《菊花》陶然卧羲皇——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陶尽门前土——宋·梅尧臣《陶者》陶然共忘机——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陶潜酷似卧龙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选六)》陶公岂是居贫者——唐·徐夤《菊花》
古诗中含有“陶”和“敏”字的诗句有哪些?
敏: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慧眼识珠遇佳人,月老红线悄牵系。
敏感心思无处藏,情缘慢慢宣泄出。
古今多少风流事,才子佳人成美谈。
我心只为你驻足,愿卿懂我不辜负。
敏慧佳人容光秀我慕花香春色留爱恋莺飞柳丝柔你赏峰翠山河绿陶: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捩碧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跋子瞻和陶诗》的赏析?
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子瞻谪岭南[1],时宰欲杀之[2]。
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3]。
彭泽千载人[4],东坡百世士[5]。
出处虽不同[6],风味乃相似[7]。
注释:[1]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2]时宰:指章惇。
他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将苏轼贬至瘴疠之乡——惠州,没想到苏轼《纵笔》诗曰:“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据《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
[3]细和渊明诗:苏轼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南迁后又和陶渊明《归园田居》89首。
[4]彭泽:陶渊明。
他曾任彭泽令一百多天,故称。
[5]东坡:苏轼的号。
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
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
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
[6]出处: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
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7]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导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
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
作为“苏门学士”的作者,对苏轼“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人格最为了解。
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
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儋州。
”本诗的开篇,便从“子瞻谪岭南”着笔,下句紧接“时宰欲杀之”,交代被贬的政治背景。
然而苏轼的胸怀之豁达超旷是章惇之流意想不到的。
颔联便以白描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勾勒出苏轼不以贬谪介怀的形象,“饱吃惠州饭”,深含“努力加餐饭”、“留得青山在”之意,表现苏轼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抗争意志。
至“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
颈联进一步表达这一意思,说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
末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
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陶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的和谐统一。
在这首诗中...
创作风格:平淡自然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请您进入问我网或者微问应用查看您的问题状态以及回答,您也可以添加我为私人顾问,有问题均可以请教我,我将力所能及给予帮助。
谢谢。
(亲,记得点击问题下方下方哦,您的好评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赞美陶瓷的诗句有哪些?
《送许屯田诗》宋.彭汝砺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从喜君独不。
父老争叹息,从事古未有。
《咏景德镇兀然亭》明.缪宗周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白玉金边素瓷胎》清.弘历(乾隆皇帝)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瓷器茶具开放分类:历史文化文学科技艺术瓷器是中国汉文明的一面旗帜,瓷器茶具与中国茶的匹配,让中国茶传播到全球各地。
中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
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
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瓷器茶具景德镇向来重视瓷釉色彩,这里的颜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
瓷器茶具从宋代起,龙泉青瓷不仅是国内畅销产品,也已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博得国内外群众的广泛喜爱。
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陶诗等文人五言,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
当然有。
从最早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到魏晋《世说》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欣然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哥哥的儿子胡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傅高兴得大笑。
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陶渊明的诗词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