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最有泥土味的黑陶,见过之后温暖一生
去汤堆村。
才进村,牛就冲过来了,对着摄像头啵亲了一口、抬起头好奇的打量着我,再举着稚嫩的小蹄子跟着我走了十多米。牛宝宝,你麻麻没过教你不要随便尾随陌生人的吗?
汤堆村,四面环山,一大个山洼都是这个村的。暖春新活的山溪水卷着松林味奔到村里来,野牡丹、山鸢尾、大树杜鹃都哗哗的开。
这次是要去孙诺七林工作室烧黑陶,孙诺大师11岁开始作陶,村里的陶师基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他,随和,谦和,一位像泥土一样的长者。无论是制陶还是传授技艺,黑陶的生命都在他身上生长。他的四个儿子,长子、三子、四子都是各有成就的黑陶匠人。二子出家,是松赞林寺的住持。
孙诺七林二十多平米的工作室里整齐排着些还没烧的陶器,除了泥,就是陶没有多余摆设。木板往地上一放就是工作台。气场宁和、温暖。孙诺大师盘腿坐在木板后面揉泥、拍泥、捏泥、刻泥。
他五十多年制陶,都是如此。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洗漱,到佛堂拜佛后,再到工作室和长子一起制陶。
一生多少事,只有做陶是一生的事。
尼西黑陶的制作很古老,新石器时期的制技术一直没变。
制陶的原材是当地的红胶泥与山上采来的金刚砂混合的,为了烧制时候不受高温中陶泥收缩的影响开裂,大件陶器物含砂多,小件陶器因体积优势,含砂少或者可以直接用细泥制作。
制陶的工具全是自制的,从大到斧头的,到小如汤匙的,各种尺寸的长柄木板是用来拍泥块的。陶器成型是先用大木板拍出来的泥块拼接形状,再用小木板拍出线条塑出造型来的。竹管、木针、小木刀、是刻画陶器表面纹饰的工具。精雕细刻之后,又再用牛皮细细的打磨一遍,使陶器光整干净。
或许,只是在泥器上浅浅的画个莲瓣,就是孙诺七林的一个大天地,他沉静其中,不自觉,莲花香已从手里沁进了泥里。
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的地位,自然免不了众星拱月。雪原上高寒崎岖的山路阻挡不住各界为非遗黑陶而来的人,纷纷攘攘都到了他的工作台面前时,他对谁都抬头温和的笑笑,目光又回到手里的泥巴上面。做出来的黑陶价格也不比同村徒弟们卖的高。
我在汤堆村的小导游
在平时,早晨六点是孙诺七林和长子洛桑恩主烧陶的时候,这次为了照顾我能一起参加烧陶,他们把烧陶时间推到了中午一点钟。
我们烧陶,是没有窑炉的,平地堆烧在地面上堆上已经干透的陶,架上木材点上火就开始烧黑陶了。
按陶多少来放木材相应的数量,木材燃尽时陶就烧透了。再把锯木灰厚厚地盖在火堆上,减少空气进入火焰,这时焖出的浓烟都在陶器里窜,再窜出锯木堆,过几分钟后拿铁棍刨开锯木堆,燃火前红泥本色的陶器,火灭后已是黑色。黑色,是藏族人心里宁静高贵的颜色。
汤堆村烧的黑陶‘黑如漆,亮如镜’,经得住火烤,还能保温,,用得越久越油光黑亮。供给万物生命的土直接烧成陶器,千年以来,泥作食器,一直煮着藏族人家的一日三餐。
雪山的黑陶,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生活。泥土有厚、博、慈悲。
孙诺大师生于陶乡,一生制陶,终又回归于泥土。进藏入寺,我都会去为他供灯一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图文为作者原创责任编辑:陈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