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青花丛中一点红缠枝莲花青花釉里红发口杯
莲花是中国传统纹样,寓有高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的含义。早在东汉,随着佛教的传入,莲瓣纹开始在陶瓷器上流行,至北宋成为南北朝瓷器上的常见图案。多用于装饰瓷器。图案以莲花组成的称“缠枝莲”。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
莲花纹在佛教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行寂行。”莲花即代表了由烦恼而至清静的最高修为,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至上的境界,即所谓“开悟”。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青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能够体悟世间,开悟见佛。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充分体现了莲的自然秉性、形态特征同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相比赋予的审美观念。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的是花,喻的是人,而立的,则是为人的标准,清廉圣洁的品格。
缠枝莲花青花釉里红发口杯,又一浣溪釉里红系列经典之作,运用青花釉里红烧制工艺,结合缠枝莲花纹饰,匠心烧制。红润而温、温而沉、沉而透、透而雅,大巧若拙、柔中蕴刚尽显君子气度。
关于器形
发口杯,兴盛于明清,口略往外撇,腹微鼓,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为最常用的茶杯之一。
发口杯因口沿外撇,故易握杯,宜品茶,茶叶冲泡于杯中,缠枝莲花纹饰与茶汤相融一体,茶香留存与唇齿间,茶汤粼粼,杯壁“红莲”艳而不娇,充满古典的韵味。
关于画片
青花瓷器从元代烧制成熟后,自明永乐开始,又出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发色浓艳、造型种类多样和纹饰精致优美而享誉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浣溪古窑缠枝莲花釉里红发口杯画片纹饰源于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梅瓶,画片比例合度,曲线优美。纹饰主要为缠枝莲,间以蓼花,肩部绘蔓草,底边以朵莲一周为边饰。青花用苏泥勃钴料,绚丽鲜艳,凝重古雅,富有层次感,浓重处凝聚成结晶斑点。因为颜料其含铁量较高,往往在笔触较深的色浓处出现黝黑的斑点,是永宣时代的青花发色迥别于其他朝代的标志性元素。以后历朝历代虽都有模仿,但都再也无法重现永宣时独属于苏泥勃青的那种色调。
缠枝莲花斗笠杯与缠枝莲花青花釉里红发口杯
(浣溪画片对比)
浣溪首次绘制此画片,运用复杂的釉里红工艺烧制,十分难得。缠枝莲花青花釉里红发口杯在老瓷的经典纹饰上加以提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杯身绘以缠枝莲花纹饰,缠枝布满杯身,构图饱满,连绵不断,以釉里红工艺绘制莲花四朵,均位于器物主体部位之中,上与中心部等比排列,间以青花缠枝纹相隔,其中缠枝纹上绘有莲蓬纹。近足底处绘一圈莲瓣纹,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
杯内底部绘一处缠枝莲花,画工精美,纹饰协调自然,内敛沉静又收放自如。
浣溪所用青料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釉里红纹饰艳而不骄,青花线条厚重,分外脱俗。是一件值得收藏之作。
红为君子大德之色,热烈真诚、高雅富贵、博大雍容,故浣溪古窑青花釉里红瓷器实为有德君子收藏或馈赠之上佳妙品。浣溪也将继续潜心制瓷,传承千年瓷都技艺,给各位呈现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