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7000年前细石器作坊明年底将开馆展陈
10月26日,走进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博物馆主体已经建成,明年底将开馆,届时,距今近年的中子铺细石器将面向世人展陈。
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以及用细石核、细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
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在中子镇中子铺社区一座名叫营盘梁的独立小山发现了细石器遗址,同年4月和年10月,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在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出土石核、石叶、石锛、石片、石柱、刮削器等文物共1万余件,其中有细石器标本余件、可供观察的细石器标本余件。中子铺遗址包括了早、晚两期文化遗存,其中以细石器为代表的遗存被命名为“中子铺文化”。
经考证,中子铺遗址早晚两期年代分别距今—年和—5年,是四川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同步,是长江流域一处重要的以细石器为特征的古遗址。有考古专家认为,细石器生产已经作坊化,中子铺的细石器遗址是一处拥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专选石材,在特定地点建立的作坊。
中子铺细石器以就地采集的燧石和石英为主要原料,采用间接和直接打击法剥片。小石片石器数量也很多,都有锋利的刃缘,有的带有明显的二次加工痕迹。由于中子铺遗址只是一个细石器制造场,没有留下更多的证据用以复原当时的经济形态,推测中子铺居民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经济生活手段。
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博物馆将通过实物展陈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文物展示与场景再现相结合、传统展陈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等方式向公众开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燕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