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古陶瓷鉴定指南隋唐五代十国篇

发布时间:2023/4/15 18:36:33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古陶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此时的陶瓷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艺术欣赏功能。

由于此时的古陶瓷表现十分出色,致使这些精致的陶瓷轮为了日后竞相效仿的目标,所以紫色百合香从器物的造型、胎釉、装饰、工艺、款识等几方面与您共同学习这段时期的古陶瓷该如何鉴定。

一、隋唐五代十国陶瓷鉴定-造型方面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除了金银器皿之外,陶瓷已经逐渐成为了古人日常接触最多的一种器物。

造型方面,隋唐时期多以高足盘、瓷砚、盘口壶等为特色器物。这些器物均制作非常精美。

高足盘既有青瓷制品,也有三彩制品,造型大多简练,朴实无华;瓷砚的砚面造型十分饱满,尤其是凸起的特征更为明显;盘口壶总体比前朝要略高,腹部呈椭圆形,系耳呈条形状,造型端庄大气,颇有大唐气韵。

五代时期陶瓷的造型特色多沿袭晚唐风格,但是一些粗糙笨拙的器物造型逐渐被典雅精巧的器物所取代。

仿制品的造型大多比较夸张,笨拙,含糊,或者扭曲,很少会有灵动精巧的造型。

二、隋唐五代十国陶瓷鉴定-胎釉方面

隋唐时期的陶瓷胎体大多比较厚重,胎色以灰白色为主。其中隋朝器物的釉色大多呈青色、青中泛黄,或者是黄褐色,具有玻璃质感,但是施釉一般不到底,有时甚至还有流釉现象发生。

唐朝的三彩器物是当时最为傲人的佳作。唐三彩的胎土细实,胎色白中泛红,或者泛黄,胎色多为深灰色,釉色比较多见黄、绿、白等色,而蓝色并不常见,釉料的流动性良好,烧造的器物不同凡响,一鸣惊人。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釉质纯净,釉色自然,特色鲜明。

仿制品的胎多为多元配方土,胎底人为做旧痕迹非常明显,而且釉面大多比较粗糙,或者艳丽漂浮,开片生硬,有时甚至还有一股化学性的刺鼻气味。

唐代越窑青瓷花口碗

三、隋唐五代十国陶瓷鉴定-装饰方面

隋唐时期,陶瓷的风格已经改变了六朝时期的粗犷风格,此时陶瓷上更喜欢进行装饰,如多采用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绞胎等技法。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大多都是光素之器,更加侧重于器物的自然之美,即使有纹饰,纹饰也大多也以简朴和疏朗为主要特色。

仿制品的纹饰装饰一般不太细致,神情呆板,缺乏对细节的处理。

四、隋唐五代十国陶瓷鉴定-工艺方面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陶瓷的工艺较前朝更加精湛,造型方面大多朝轻巧壁薄的方向发展。器底和器足逐渐演化成玉璧形底,以及圈足的状态。

釉色纯正自然,装饰优美,最令人振奋的是此时采用了“匣钵”烧造技术,使得陶瓷在各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并且成为海内外的紧俏之物。

仿制品的制作工艺大多比较简陋粗糙,远不如真品的神韵之美,有时造型过于简化。

五代白釉凤首壶

五、隋唐五代十国陶瓷鉴定-款识方面

隋唐时期之前,器物上很少会有铭文款识,但是从我国考古发掘的唐代古墓中发现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消息,即唐代越窑瓷器上有时会见到墓志铭,这些墓志铭的字数甚至可达几百字。

唐代长沙窑瓷器上,有时也会偶见到一些纪年款器物,虽然极为少见,但是也证明了唐代瓷器带有纪年款的器物是真实存在的。

唐代邢窑瓷器上,比较多见“盈”字款、“翰林”款、“进奉”款等器物。其中盈”字款为单字款识,是唐朝私库-大盈库专门在邢窑所烧造的御用瓷器。一般碗、盘、壶、盒类器物中多带有这种款识。

“翰林”款,是唐朝翰林院专门在邢窑所烧造的瓷器。一般罐类器物上常常有这种款识。

“进奉”款,是唐朝比较特殊的一个款识,在沉船“黑石号”中考古学者发现了这一款识的器物,根据史料记载,这种“进奉”款的器物大多是皇室专用瓷器。

仿制品的款识一般模糊不清,或者字体歪斜,十分随意。

唐代邢窑白釉盈字盒

我是紫色百合香,请您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9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