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走进藁城非遗产业兴旺路乡村振兴谱新章

发布时间:2023/5/14 18:40:50   
<

每一条街道,都有独特的魅力,它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或焕发出活力的青春气息。走进藁城区,廉州路和四明街道路两侧悬挂着红红火火的宫灯,精心着力打造的古色古香的公园小品,街角雕塑,无不透露着藁城独有的非遗文化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脉。

CORPORATECULTURE

近年来,藁城区立足区域特色产业,深挖宫文化内涵,不断做细做优做强,形成以非遗产业为中心,产业链运作,品牌赋能,创新培育藁城特色产业集群,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全面绘制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个地域鲜活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它反映了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诠释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经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藁城区是石家庄市下属辖区,自西汉元鼎四年置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藁城人杰地灵,被称作“华北粮仓”、“燕赵天府”。当然,藁城的历史还更加源远流长,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期,殷商时期朵氏部落曾在滹沱河畔台西择岸而居,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其中就有承包七项“世界之最”的台西商代遗址。

台西是位于藁城城西十公里处滹沱河南畔的一个村落,因其位于大土丘“南台”之西米处而得名,年至年,考古工作者在保存最好的“西台”顶部和东西两侧进行了考古发掘,经专家研究判断这个土丘就是距今约年的商代中期文化遗址。这处文化遗址包括14处房屋遗址,水井2眼,墓葬多座,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多达余件较完整的文物,初步展示了冀中平原商代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些文物中有七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铁器——铁刃铜钺、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世界上最早的酒曲实物、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世界上最早的中医药实物。藁城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已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

藁城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耿村民间故事因民间故事家群和民间口头文学的集中发现而著称于世,获誉“中国故事第一村”。6年,耿村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整理出故事余篇,约万字。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人物。代表作品有《砂锅记》《藁城宫面的来历》《太安神州游记》《虱子告状》《朝霞和晚霞》《抗日英雄郭大娘传奇》等。耿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的藁城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这些故事经过口口相传,在一代一代人口中延续着,生长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体现着群众的智慧,展示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是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耿村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上秉承传承与创新,对主干道上的农户、商铺进行仿古改建,将古香古色的建筑格调与耿村故事相结合,形成耿村故事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道。如今走在耿村的街巷中,干净整洁的路面,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处处让人感受到耿村的新变化,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出游的一个好去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3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