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古董的三个鉴定和八个禁忌

发布时间:2023/5/16 14:32:42   
治好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传统经验鉴定的分析

  所谓传统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因此,传统经验鉴定俗称“眼学”,又称“目鉴”。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依据“标型学”,采用排比类推、考证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和款识等方面,与所谓“标准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断出被鉴器物的真赝,是一种定性判断的鉴定方法。

  传统经验鉴定,在鉴定古陶瓷的文化背景方面,其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方便、快捷;第二,能够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器形、釉色、纹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但是,人的肉体器官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带有许多自然的、也就是天生的局限性。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是不可能深入触及到古陶瓷内部的微观层面,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就如同人的眼睛看不见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情况,分辨不出血液里的红血球、白血球;用人的鼻子闻不到潜在水中的鱼儿的腥味;用耳朵听不到无线电波传达的信息;用手触摸大地,判断不出地下有什么矿藏。也就是说由于人类天生的局限性,便决定了人们在鉴定古陶瓷时,必然存在局限性。自古以来,古陶瓷的仿制者、作伪者,也正是从古陶瓷这些表面特征入手,烧制出外观与真品相似、甚至毫无二致的仿品,以此欺骗收藏者,造成收藏者、甚至专家的误判。

  再者,自古以来,鉴定前辈们对古陶瓷的认知,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鉴定实践中,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真品与赝品,各自凭借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去鉴别,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最后以记忆或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特征和规律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种形式的经验是直接经验,也正是由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存在着天生的局限性,这些直接经验本身也就难免存在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情况,加之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传统经验,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师徒相授而成为了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又因转述、传抄的失误,常常是变了味、走了调,甚至是面目全非。而这类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又大量掺杂到传统经验之中,更增加了传统经验的局限性。

同时,我国古陶瓷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生产陶瓷的窑口众多。在现实生活中,某类古陶瓷既有典籍记载、又确有实物在社会中留存,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其窑址,如五代后周的柴窑、北宋的官窑等。如果袭用传统经验对它们进行鉴定,则无从断定其真伪。即使通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窑址的器物,因其生产时间、地域、原材料的来源不同,加之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发展,如果按照有限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以某个窑口、某个时间段的数件产品作为“标准器”加以比鉴,其结果必然要把那些传统经验之外的器物予以否定,判断成仿品或赝品。这种现象在当今古陶瓷鉴定中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

  另外,在已经确认的中国历代古窑中,有的少则烧造几十年,有的烧造时间跨越几个朝代,延续数百年之久。特别是一些质量好、销路畅的窑口,不仅规模大、产量巨,而且因为竞相仿烧,形成了横贯东西、遍布南北的庞大窑系。由于窑口分布的地域广阔,器物胎、釉的材料来源不同、化学组成成分有别,加之各地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陶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在当时就有一定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更、人员的变化、工艺技术的改进,器物特征的变化也就会更大。所以,必须承认,任何人都不可能见到同一窑口所有器物,更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把它们的各种特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包括专家在内的所有古陶瓷鉴定者,对某一古窑口产品所积累的经验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相当有限的。

  还有,古代工匠在生产陶瓷器的整个过程中,从原料的采集、粉碎,到淘洗、练泥、拉坯成型、干燥以及施釉、装饰、彩绘、装烧等,都是凭经验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较多。即使在同一窑中烧出的产品,因器物在窑炉内所放位置不同,受热温度的高低有异,烧成气氛把控的熟练程度有别,闭窑时降温速度的快慢等,都会造成产品特征上的差异。所以,传统经验对同一窑口、同一时期产品的认识,也是存在着某些局限性的。

  正因为传统经验存在着诸多的主观性、片面性,所以在古陶瓷的鉴定实践中,所犯错误一方面表现在将“伪”判“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把“真”断“假”,甚至发展到“宁可错判一万,也不放过一件”的将“真”断“假”的极端程度。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史无前例、空前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加之盗掘古墓、盗挖古窑址、古遗址、古窖藏的非法活动甚嚣尘上,大量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来。其中不少器物在历史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单纯依赖传统经验对众多的出土古陶瓷进行鉴定,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公立博物馆中,有些根本没有类似的器物存在,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的专家们,连见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就更谈不上对它们的研究,以至于感性知识的积累和鉴定经验的总结了。

  虽然,传统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科学的经验鉴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

一忌、缺乏恒心,朝三暮四。一个有水平的收藏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很可能半途而废。

二忌、好高骛远,门类求全。必须集中目标,选好自己的收藏对象,在收藏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先粗后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珍罕稀品。

三忌、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收藏之物,一旦看中,就应当机立断。古董拍卖须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种教训,比比皆是。

四忌、粗心大意,盲目购进。目前古玩市场鱼龙混杂,收集藏品,古董拍卖必须细心谨慎,特别对较为珍贵之物,更要仔细从事。

五忌、玩物丧志,影响本职。业余收藏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而要摆正位置,不能本末倒置。诚然,无癖难以搞好收藏,但业余收藏不要影响本职工作,玩物不丧志,是当今收藏新风尚。

六忌、不遵法规,不讲道德。收藏者必须遵纪守法,古董拍卖切不可见利忘法。人品重于藏品,为了藏品而丧失人品,是违背收藏道德的。

七忌、只藏不学,夜郎自大。收藏贵在研究,只藏不学,与保管员无异。小有成果便炫耀自己,不求进取,更是井中之蛙。

八忌、束之高阁,秘不示人。不少收藏家将自己的藏品毫无保留地展示于众,让大家分享其中的乐趣,甚至捐赠给国家,更能使他精神上得到愉悦、满足。集得藏品束之高阁,不发挥其社会效益,无异于抓住金钱不放的守财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3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