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展览对话吕品昌艺术四十年在探索中远游,又
原创艺术头条雅昌艺术网收录于话题#艺术#艺术家#对话33#展览
“感恩”是吕品昌说的最多的一个词。
吕品昌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主要与两个城市有关:景德镇和北京。
“埴象—吕品昌艺术四十年”佛山潭洲陶瓷展现场合影
“埴象—吕品昌艺术四十年”佛山潭洲陶瓷展现场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合影
青春年少时,吕品昌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他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16年的时间,也是在这里几乎得到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所能得到的一切,比如留校任教,获得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的机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被选送去到香港、日本等众多地方考察学习,这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眼界与阅历,而在获得《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金奖之后,学校给与其了更多的荣誉,这一切奠定了他艺术人生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前往北京发展的基础,所以,吕品昌“感恩”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培养。
现场观看作品
现场观看雅昌大书
画册签名现场
年,吕品昌接到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他义无反顾的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彼时,吕品昌相信这里对其人生来说将是一个升华之地,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央美术学院兼容并蓄的环境中,吕品昌一待就是25年,从讲师重新开始,一步步到二级教授,这也是对其教学的最大认可,所以他感恩中央美术学院。
尤其是在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给了吕品昌与马路两位艺术家,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担任策展人。
红梅讲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因为严格的遴选标准和参展艺术家在本领域内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得这一年度提名展不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内部推介、展示本学院教师作品的一个品牌展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参展艺术家所在领域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从而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整体学术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展览现场
年10月,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之后,11月巡展到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年7月20日,“埴象—吕品昌艺术四十年”又在佛山潭洲开幕,迎来了全国巡展的第三站。
此次展览展示了吕品昌从业四十年以来8个创作系列的精品结集,激发艺术跨界的灵感,为艺术推动产业发展赋能。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指出:“吕品昌教授的作品将陶瓷的材料属性充分放大发挥,在手的塑捏、不同工艺的融合和火的催化实验中突破传统陶艺的边界,实现了传统媒材的现代性转换。他多年来走的是一条不断开阔的艺术大道,从学习研究陶瓷艺术入手,到从事雕塑和公共艺术创作,在不同的材质媒介中穿行,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注重思考并实践中国艺术发展的时代课题,由此形成具有开合张力的艺术观念,达到得心应手的创作状态。他潜心投入重大主题创作,作品体现出恢弘的整体气势和精微的形象塑造,尤其在西方写实雕塑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美学,为中国当代雕塑彰显中国气派作出可贵的探索。他的许多大型肖像雕塑作品无论取材古典还是表达现代,都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依托,在人物的塑造和作品的意境上更多表现人文关怀和文人气质。”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校长吕品昌
吕品昌回顾自己的创作路径讲到:“抽象化是他创作的隐含线索形式,纯化与精神升华,因而,他在具象与抽象间并无转化的间隙和违和,无论是从早期“阿福”系列到“捆绑的形体”系列,“璧”系列追求膨胀形体的有机结合,还是从早期“遗迹景观”系列到“金砖”系列,追求几何形体,再到“太空计划”系列追求工业的秩序。它的深层追求指向的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雕塑本体的内核。雕塑范畴内雕塑形体的终极追求在于内核的提炼,而在翻制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却能接近内核的体现,表现为石膏材料将雕塑形体存在的基点和细节变得模糊化,这种混沌状态往往具有内传递的张力。在他看来,复制作为展现过程之瞬间的固化形态,如同原型一样精彩。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演绎雕塑核心要素,纯化造型语言之探索的一种延续。”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策展人红梅
策展人红梅用“埴象”这一崭新的概念来指称吕品昌近四十年来的陶艺探索和所形成的作品面貌。“埴”是古语,《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粘土也。从土,直声。”“埴象”这个概念还有另外一个直接的来源,那就是吕品昌工作室的名字“漢埴匠”,这个名字本身就包含了吕品昌陶艺的三个核心要素:中国的、陶土的、匠心的。红梅将此次展览分三个学术版块:原型复制(复制系列)、规制自由(金砖系列、历史景观系列、太空计划系列)、博弈张力(捆绑的形体系列、璧系列、阿福系列、中国写意系列)。以此系统梳理和综合、全面呈现吕品昌先生近四十年来在陶瓷艺术、雕塑、装置之间自由切换、对角度探索的艺术之路。
展厅现场
“这个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对我人生、艺术道路的重要褒奖。”吕品昌说。
也是在年,吕品昌怀着“感恩”的心,从北京又回到了景德镇,担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校长,他希望用自己今后的人生,为母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国家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吕品昌认为自己还远不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尤其是离中央美术学院优秀艺术家的标准还有很多要做的,所以中央美术学院大师的标准,将是他一生追寻的目标。
同时,回望从艺40年,吕品昌讲,自己从家族传承艺术基因,从学院汲取学术养分,从民间继承文化内核,从当下提炼时代精神。他为始终行走在艺术之路而幸福,也为不曾忘却初心理想而欣慰。
吕品昌还讲到自己乐意做一名“埴匠”,触摸、拿捏泥土的亲和感,其时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沃土的滋养和浸润其间、千年传承的伟大艺术精神。探索之路是艰辛而坎坷的,好在自己喜欢接受挑战。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挑战精神”促使他在创造追求中不断突破自我,也促使其在凝视传统中不断校正自我。
“40年来,我在探索中远游,又在探索中回归。”吕品昌说。
●
对话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展览的背景是怎样的?
吕品昌:佛山潭洲陶瓷展总经理李新良专程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我交谈了他的想法,比如当下建筑陶瓷缺乏艺术性、创新性,同质化严重,都在模仿大理石、木纹、金属等等,所以,想要把我的作品放到展会中,通过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陶瓷产业发展助力赋能。
听了他的讲述之后,我当即表示支持,其实,艺术家很少会参加这种行业性产业活动的,但这件事非常的有意义,一方面可以助力展会发展,为行业提供全新的思考和方向;另外一方面,佛山有很多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也是希望通过展览,凝聚校友情。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相较于前两次有哪些变化?
吕品昌:由于展场的原因,展览相比北京和景德镇,缩小了规模,但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我四十来,各个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并且基本都是原作,它们能够体现我四十年来的艺术探索。
中国写意鉴宝者铸铜及古陶瓷xxcm年
中国写意醉石青铜67x30x38cm年
中国写意遥祭青铜59x32x58cm年
雅昌艺术网:能否重点介绍两件作品?
吕品昌:比如“中国写意鉴宝者”,两组都是跨度十多年的作品,其中“中国写意no.44-鉴宝者”可以看到很多的残瓷碎片、遗迹,都是我几十年来对景德镇在基建时出土的一些历代的陶瓷残缺碎片的收集,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脚下的文化积淀、优良的文化传统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挖掘和思考的。
另外一件《鉴宝者》反映的是作为一个鉴宝人对传统以及对当代的认知。雕塑后边的瓶瓶罐罐是几十年来每次到访景德镇留下的一些随意的、感觉性的绘画思考,前面的作品是收藏的不同年代的青花瓷器以及雕塑等,中间放置了三个雕塑。
其实,《鉴宝者》系列是我把自己的个人形象放入到整个历史的进程当中去思考文化的问题。艺术家做的是自己的经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态度,长期以来我都是用这种方式和态度来进行创作的。
“中国写意”系列其他作品,也会用到很多现成品,大多都是我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我自己,希望表达自己对人生、现实的看法。我把自己放置到一种历史情境之中,表达对时代的关照。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还得到了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会的大力支持,您也回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担任校长,能否谈谈您对于今后教学的规划?
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大学,毫无疑问,在中国陶瓷文化、陶瓷技艺、技术以及陶瓷装备的人才培养上,应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国家和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做校长之后,我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