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时空之旅系列微观与宏观的澧阳平原聚落
统计学“大师”的报告
立新老师:今天先请梓浩同学来报告他对澧阳平原的聚落研究。
梓浩同学: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想从微观和宏观的两个角度来报告澧阳平原从大溪至石家河文化期间聚落的演变过程,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为数周后的湖南考察提供一些问题。
柏熹同学:定性与定量,微观与宏观,这报告真是高大上啊,范老师。
梓浩同学:(害羞)求柏熹不要黑我。
明立同学:范老师,不要假装害羞嘛。(大家笑)
梓浩同学:大家都爱嘲笑我(哭哭)。好,那我开始报告。在湖南地区,澧阳平原算是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多,比较全面的一个区域。所以,依托较为详细的考古资料,我才能进一步做这个聚落演变的研究。目前,做澧阳平原聚落研究的学者也不少,包括郭伟民、尹检顺、裴安平和袁建平等。
丽霞之前已经介绍过澧阳平原的环境及城头山遗址的概况,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城头山遗址经过长达10多年的发掘与整理,且拥有一本高质量的田野考古报告,因此我准备从城头山遗址的墓葬入手,研究城头山遗址在微观层面的演变规律。我会用到一些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如果各位同学觉得不明白,请随时打断我发问。
(钰珊同学一听到统计学就开始擦汗)
俊伟同学:不好意思,学弟,你最好还是先交代一下你所运用的方法,不然下面听起来会觉得很混乱。
梓浩同学:好的。我先把墓葬登记表中的数据输入到excel中,把每类器物单独作为一个变量,然后进行初步的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分类和合并。之后主要运用R进行ANOVA(方差分析)与OLS模型下的LinearRegression(回归分析)两个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当然,也少不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这些基本统计。最后就是用R里面的一个插件绘出统计图。
俊伟同学:了解。只是ANOVA与LinearRegression这两个统计学工具,我还不清楚是什么。
(钰珊同学开始哭笑)
诗萤同学:因为我的数学学得不好,所以请你简单地讲一讲这些方法的运用就好,我没有太大的兴趣想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同学们深表认同)
梓浩同学:那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在社会统计学中的实例研究,大家模拟一下就知道怎样运用到历史学与考古学上了。首先,关于方差分析,它是一种比较样本数据组(组大于或等于2)之间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方法。
(钰珊同学已完全不在线上。)
梓浩同学:举个例子,我们要比较社会上男生与女生的收入是否有差距时,就可以借助方差分析,通过随机抽样进行推断。此外还可以用到回归分析,例如线性相关模型,简单写成公式就是y=a+bx。
(台下同学已开始晕眩)
梓浩同学:咦,这只是很简单的数学公式呀,高中也有学过。
诗萤同学:可是我们已经高中毕业很久了,现在碰到数学公式就头晕。你能说点地球人能听懂的语言吗?
钰珊同学(受不了了):虽然中正大学的统计学是通识必修课,我也在大四的时候修过,但怎么努力都还是不懂,期末考只考到57分,差点儿就因为统计学毕了不业,上不了研究所。好不容易求老师多给了我3分,本来以为这辈子就和统计学说再见了,可学长又来欺负我。
梓浩同学:其实也没有多难,你如果不明白方法的原理,那就学习怎么分析结果就好了。
(诗萤在旁边安慰钰珊)
梓浩同学:我曾经运用统计学工具来分析东北地区大约距今年的大甸子墓地的社会形态,因此,我也想将这种方法套用到城头山墓地的分析上。大甸子墓地的男性随葬石兵器,女性随葬纺轮,两者基本呈现互斥的状态,而且男性墓的随葬品一般数量高于女性墓。东北是长城地带,夏家店下层文化,也像静云老师介绍过的西北石峁一样,有很多军城,时代也与石峁差不多,所以兵器多。城头山是农耕文明古城,这里的石器不是用作兵器,而应该是用作工具,虽然,城头山遗址内的墓葬人骨保存情况很差,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根据随葬的石工具以及纺轮的互斥情况,看出其存在着明显的以性别为划分标准的职业分工,且不同分工的墓葬的随葬品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同学们:范老师太厉害,从北到南都研究!
诗萤同学:不要太赞美他,他会过度得意!我认为未见遗骨,只看见石工具或石兵器就认为是男性墓,这种观点也是太过武断了。
梓浩同学:可是,男性天生体质较为强壮,更适合做“体力活”,而女性天性温柔,更适合于养育后代啊。
柏熹同学:还有,屈家岭、石家河有很多纺轮应该是用作礼器的,我认为可能与生命再生有关,但如果只有女生才可以用纺轮,那难道只有女生才能再生?男生就不能再生了吗?
静云老师:我举一个保存有骨架的例子:渭河流域半坡文化的墓葬,猎器都出自男性墓,但在同时期汉水中上游的山区遗址中,随葬猎器的女性墓甚至多于男性墓。
梓浩同学:好吧。那在没有更多骨骼证据的前提下,我先保守一点,不用通则性的说法,只说城头山的墓存在随葬纺轮与石工具互斥的现象,或许牵涉到职业分工的问题。
俊伟同学:学弟,我看了你有关城头山墓葬分析的文章。你还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随葬纺轮的墓葬的随葬品数量普遍会高于随葬石工具的墓,所以不同的职业分工也是标示墓主社会等级的重要变量。这恰好涉及柏熹所说的纺轮有再生礼器的作用,简单以专业分工来说明可能不妥。
梓浩同学:谢谢学长提醒。
柏熹同学:你应该请学长吃饭,你的文章又可以向更深入的方向挖掘了。
梓浩同学:哎?我的钱包……(崩溃状)
(大家都笑了)
静云老师:梓浩,你还是回到主题上吧。上一堂课讲到长江中游的城,这次主要讲的是,循着城的发展以城为中心的聚落群怎么演变。
梓浩同学:那我们回到整个城头山聚落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我认为,大溪一、二、三期,城头山外部开挖的壕沟及堆筑的城墙,实际上是为了配合稻作生产的“基建工程”。我们今天也可以看到所谓的垸田,这个城墙就类似于“垸”的性质,防止外部水位过高而浸入城内。前几节课中,立新老师已经提及到水稻对水的敏感性,那城墙就起到了很好的防水作用,而城外的壕沟则起到了很好的蓄水作用,方便稻田的灌溉与泄洪。虽然现在只有东城墙一侧有较大规模的发掘,但我相信其它靠近早期城墙的位置,应该也有小型的聚落存在,而且数量应该不少。
柏熹同学:可是你只是猜测而已,并不代表实际的情况,实际的情况还是以考古材料为依据吧。
梓浩同学:是,目前还没有考古材料可以证明我的想法。那我们再来看城头山聚落晚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很明显,整个聚落的规模扩大了,但墓地与居址的核心区域都移到了城中心海拔相对较高的位置,早期城墙边上的一般聚落消失了,而且应该是移到了城外。如此一来,城头山聚落似乎成了一处贵族专用的城址,从事食物生产的普通老百姓只能住在城外了。
俊伟同学:不好意思,学弟。相比起历史的事实,我更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