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古代彩陶主要是生活器具,汉阳陵彩陶的作用
文青衫文斋中华民族的彩陶文化从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开始了,仰韶文化中最为辉煌的应该是陶器制作技术。仰韶人的陶器一般是容器、烹任器、饮食器等生活用具,考古专家在仰韶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陶器有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仰韶人用木片等工具把粗糙的器具泥坯表面打磨平整,在陶坯上描绘装饰纹,使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经过窑火烧制后,图案就会在红底上浮现出来,使烧成的陶器更加绚丽。彩陶是仰韶人制作的陶器中最精美器具,充分显示了仰韶文化的发达。而到了年前的半坡文化时,彩陶技术进一步提高,半坡彩陶的图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象性图案,如张口的鱼、奔跑的鹿、蛙等动物图纹,也有植物图纹。这些动植物形象与半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栩栩如生。另一类是抽象的几何图案,如三角形、方格、编织纹等。在甘肃王家阴洼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彩陶瓶腹部画着四条姿态各异、神形俱备的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半坡文化中的彩陶画面流动、灵性十足,同时又不缺乏凝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极具节奏美。无论是仰韶文化、还是半坡文化中的彩陶,大都是生活器具,尽管器具上的原始绘画已经达到神形俱备,栩栩如生的效果,但它们主要还是用于实际的生活需求。然而,后来在汉景帝陵园进行考古发掘时,专家们对彩陶在古代人生活中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汉景帝的“陪葬团”里不仅有嫔妃贵族,还有很多贫民百姓,甚至罪犯。在汉景帝的豪华“陪葬团”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神形俱备、栩栩如生的彩绘陶俑。年的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在汉阳陵里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年前的彩绘陶俑。据考证,这些彩绘陶俑与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风格完全不同。汉阳陵出土的这些年前陶俑几乎都是“裸陶”,一般高度为55至60厘米,肌肤和五官均施以不同颜色的彩绘,肖似真人。出土的“裸陶”陶俑中最多的是男性,其次是女性,宦官俑最少。男性陶俑中,以武士俑、男骑兵俑最多;“裸陶”女俑中以侍女俑居多,甚至还有“女骑兵俑”。男女“裸陶”神形俱备,男女“骑兵俑”胯下有木马,但已朽烂。“女骑兵俑”造型极其夸张,额骨极高,眼晴细小,表情奇异。而且,所有的陶俑都给大家一种怪怪的感觉。专家们不禁想问:怎么男性彩陶俑没有身穿铠甲、女性彩陶俑没有身着遮羞的衣物呢?带着这个奇怪的疑问,考古专家们对彩陶俑周围的泥土进行了认真仔细地搜索,结果发现这些年前的神形俱备、栩栩如生的彩陶俑下葬时并不是赤身的,它们原本是穿着丝或布制成的衣服的,或是披着铠甲的,有的彩陶俑甚至装上了可以活动的木质双臂。这些丝或布制作的衣物、以及铠甲、木制手臂等,都由于年代太久而腐烂,与泥土混在一起,所以它们在出土时就只剩下光溜溜的陶制头和身子了。这些彩陶俑制作传神,与真人无异,专家们认为这些彩陶俑供皇帝做娱乐之用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汉景帝的陵寝里,有一群可以随时更换衣物的古代陶俑作为帝王闲暇时的玩具。在汉阳陵出土的年前的陶俑中,除了“裸俑”外,还有一种塑衣式彩绘俑,也就是在烧制彩陶的泥坯上雕刻了衣物,在烧制完成后又进行了彩绘涂抹。其中的文吏俑身着长袍,拱手而立。塑衣式彩绘侍女俑有两种,一种身着落地长裙,双手放在腰前,神态端庄;另一种身穿及膝长裙,表情木讷,地位较前一种更低。此外,还有乐伎俑、舞蹈俑。乐伎俑一般为男性,它们手中的乐器已经腐烂;舞蹈俑为女性,作长袖善舞状。让考古专家们大跌眼镜的是:所有各式彩色陶俑都类似现代的儿童玩具。当然,在这批彩绘陶俑中,也还有大量的陶制动物,如陶猪、陶牛、陶马、陶羊、陶鱼、陶鸡等。其中陶俑公鸡被施以黑、红、白等多色彩绘,栩栩如生肖似实物。专家们还发掘出陶制生活用具,包括陶盆、陶罐、陶鼎等。汉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把自己接触到的实际事物,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陶俑,用抽象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汉阳陵出土的这些形如玩具的彩色陶俑,其用途虽然让专家们大跌眼镜,然而却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古代工匠技艺和智慧的高度结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