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29938/01:07新华社兰州5月19日电(记者何问、任延昕)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国西北一座“流动博物馆”走进青藏高原上的特殊学校,为孩子们“触摸”历史架起一座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陈秉仁是“流动博物馆”的一位主策划人。从事文博行业20多年的他,是第一次为特殊儿童讲解文物。甘南州博物馆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制作成展板,随搬随走,通过知识讲解、手工制作等形式,让文物故事走出博物馆、走进公众,从而实现“流动”。“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职能,为大众服务是文博人的重要使命。”陈秉仁说。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名学生,其中包括患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孩子。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陈秉仁与孩子们讨论起出土史前陶器上的图案。孩子们盯着这些色彩艳丽的文物图片,眼里满是好奇。他们双手交叠,一张一合地模拟青蛙的嘴巴,用肢体动作形容陶器上的蛙纹。“这些孩子平时接触社会相对较少。当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他们的生活,就为这些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老师马玉娇说。八年级学生黄保平是一位听障患者。他擅长画画,是学校里有名的“文艺男孩”。这次听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来校园里办展览,他兴奋了好久,紧紧跟在手语老师身后认真“听”完讲解。意犹未尽之时,黄保平还指着图片上的细节“追问”老师:“陶器上面的图案是什么?”“以前的人为什么要画这些图案?”在之后的陶艺体验课上,黄保平捏了一朵荷花,因为博物馆的老师告诉他,荷花是花中君子,寓意美好,古人也喜欢在陶器和瓷器上烧制荷花图案。陈秉仁说,他们提前准备了3个彩陶模板供孩子们仿制,但是很多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捏制了许多极具创造性的作品。“这些孩子们不仅求知欲强,对事物的感知力也很强。我在与他们的互动中逐渐走进他们的世界。”陈秉仁说。活动结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备离开时,孩子们还围在一旁。他们或许没法用语言表达,但眼里满是不舍,有的还鼓起勇气问道:“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马玉娇说,像这样“足不出户”认识文物的机会难能可贵,孩子们非常珍惜。近年来,中国各地博物馆针对边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社区、农村、学校开展“流动博物馆”文化服务,让文物不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中的展品,更是活跃在课堂、田间的有趣存在。线上结合线下的多种形式,让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不断拓宽。以甘南州博物馆为例,每年参观人数已由建馆之初的数千人次增加至6万人次左右,其中外展覆盖的人数占到五成。甘南州博物馆副馆长赵伟红介绍,甘南州博物馆的“抖音”账号18日正式上线,博物馆将通过更新表达手段更好服务大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