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认识传统农具铡
传统农具---铡刀
走进大运河民俗博物馆东侧传统农具展区,除了耧车、独轮车等农具外,角落里还有几台形态各异的铡刀。
铡刀曾是农村人必备的农具,如今渐渐被人淡忘,刀刃都已经生锈了。在农村还没有发展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种上很多的田地,当时田地都靠人力、畜力种植,家家户户都会养牛、马耕地,所以农民需要用铡刀来切草喂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可以说在农村铡刀是必不可少的农具。
过去,铡刀在农村用处相当的多,除了饲养大牲畜铡饲草外,可以铡稻草、茅草和泥,用于脱坯、土墙抹泥、炕土泥、抹房顶泥等,铡高粱、玉米秫秸夹篱笆用等。
铡刀
:近代
:铁制、硬杂木
:将饲草、农作物秸秆切碎的工具
: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铡刀的结构及使用
铡刀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铡床,由长度1.5米、宽20厘米、高度30厘米的榆、枣、槐等硬杂木做成。铡床中间挖槽以安放铡刀,铡床的两侧用铁皮包上安装铁齿,底部侧面还要开槽,让草屑流出来。
一部分就是铡刀,1米多长,10厘米高,刀柄为木质,其余为铁质金属,刀刃沾钢,刀背成鱼脊型。铡刀和铡床的顶部留有孔洞,将铡钉通过孔洞连接铡床,方便拆卸磨刀。
饲养大牲畜的饲草,一般在2.5至3厘米最合适。草节过长牲畜嚼不烂不易消化;草节过短过细,牲畜不爱吃。铡草是个技术、谨慎活,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协同作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粗心大意。使用铡刀时,必须两个人默契配合共同完成。填草的人坐在压着铡头的木板上,左转身将草抱在怀里,右转身迅速把草送到刀床合处,动作协调。按铡刀人,双手高高抬起铡刀的同时,双脚跟抬离地面,全身的力合在一处,刀落草断,循环往复,让旁观者看得眼花缭乱。看过去铡草也是一种艺术享受。铡草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铡刀的制作
铡刀制作虽然相比其他如扇车、耧车等农具制作工艺简单,但也很讲究,先选一块长度1.5米、宽20厘米、高度30厘米的整体榆、枣、槐等硬杂木作为铡床(铡床必须选择木质坚硬的硬杂木,达到持久耐用),前侧钻孔,用于连接铡刀。然后中间前后掏上窄下宽、上下通透的槽,掏开槽上侧两边安装等距离的铁齿,作用是把草放上去之后,减少滑动,切的时候省劲,减少因草滑动带来不必要的操作安全隐患。
刀床制作完毕,剩下的铡刀由铁匠师傅制作。铡刀刀身前面带孔且尖,刀刃沾钢,中间呈弧形,稍宽,刀柄处有锥形孔,需安装木把,将铡刀上的圆孔对准铡床上的圆孔,然后用铡钉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可以使用了。
铡刀的由来
提起铡刀,人们不禁会想起开封府包拯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铡刀。农民不管包拯的三口铡刀处置什么人,只管用铡刀来铡草喂牲畜。因此,铡刀成了过去农村必不可少的农具。
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铡刀就是用来铡饲草、高粱秫秸或其它需要截断的稻草、农作物秸秆等的农用具。它与农业文明一路同行,农耕历史有多悠久,铡刀的历史也就有多长。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联合收割机的推广,铡刀失去用武之地,弃置一旁渐渐被淘汰。现在,在古玩市场或者农具展览馆还可以看到铡刀的身影。
抗战时期铡刀的作用
铡刀在抗战过程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仅不少地区民众直接用它砍杀鬼子,而且还有其他妙用。
平型关战役中,当时我军决定在平型关与日军第五师团的运输队来一场“偶遇”。但是日军的运输汽车速度太快,如果硬碰硬基本上就是以卵击石。就在大家为难之际,有人想到利用铡刀来消灭鬼子的奇思妙计。勘测地形后,我军将锋利的铡刀埋在路上,只露出刀口,并且用草盖起来。日军汽车从刀面上经过,在没有任何动静的情况下,车胎就被切破了,失去机动能力的运输队成了活靶子。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后来这一方法被多次运用,铡刀也因此在抗战中立下奇功。
结束语
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也不得不承认先人的智慧,他们发明了铡刀用来切草,解决了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麻烦事。
如今,农家人住的土坯房也全换成了砖瓦房或水泥钢筋的楼房,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种地再也不是手扶牛拉,扬鞭赶马,也没有了“要问大车哪里去”的场面。牲畜也规模化饲养,不再用于种植土地,而是作为人们日常食材。于是,农家人的铡刀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个充满劳动人民智慧的铡刀,曾铡出了农家人的梦想和快乐。如今,也默默地退居到角落里,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可是,它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演绎的一场场精彩剧情,却被人们广为流传,永远地记在历史的扉页上。
博物馆创始人简介
(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创始人谷建华先生)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馆内藏品展示
仿明精铸紫铜胎鎏金螭龙纹螭龙耳熏炉
高22cm;口径13.8cm;
耳径20.5cm;重3.7kg
宣德年制
炉型摹古,为圆鼎式。圆形侈口,鼓腹,肩腹两侧分饰双螭龙耳,狮鼻,独角,梭形眼,颔下一绺长须,躬身,前肢搭于口沿处,后足立于炉腹,尾部分岔,紧贴炉外壁,下承三兽足。炉盖镂雕螭龙纹,中央盘螭龙为钮,气势雄浑。腹部高浮雕螭龙纹,与器盖纹饰相呼应,协调统一。整器形制规整,纹饰繁缛,通体鎏金,极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仿明精铸紫铜胎鎏金折枝寿桃耳熏炉
高20.5cm;口径11.8cm;
腹径14.5cm;重4kg
宣德年制
此炉敦厚规整,镂雕折枝寿桃纹器盖,盖面隆起,上置一圆珠钮,炉身口沿平整,束颈鼓腹,肩腹起折枝寿桃耳,雅趣十足,下承三乳足,饱满圆润。整器铜质精良,鎏金装饰,皮呈红栗色,古韵风雅,赏用益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