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中国陶瓷史之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中国陶瓷史之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陶语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
陶,
集水火土三种元素于一身,
肌理天然,色彩质朴,
在被人工合成材料包围的现代,
陶器给我们带来一种温厚的生命质感。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陶器。
而我们对陶又有多少了解呢?
陶器地域文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实物出土。从地域上划分,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常见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常见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陶器种类及工艺
“古者技巧能几人,陈生陈兮绝伦。”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造之法已然成熟,
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
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
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种类甚多,各有千秋,
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
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
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
北方地区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造型称奇。
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红陶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
红陶盂及支座
红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通高20cm。盂:高9.5cm,口径10.5cm,底径11.3cm。支座:10.5cm。
夹砂红陶,表面粗糙。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
盂(yú音于),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圆形饰物。
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
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撑炊器的支架颇具特色。
红陶盂及支座(故宫陶瓷馆)
红陶深腹双系罐
红陶深腹双系罐(故宫陶瓷馆)
红陶深腹双系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14.4cm,口径9.5cm,底径6cm。
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麦穗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朴素的爱美之心,也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红陶小口瓶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23.8cm口径5.2cm底径5.6cm。
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此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它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红陶小口瓶(故宫陶瓷馆)
红陶三足钵
红陶三足钵(故宫陶瓷馆藏)
红陶三足钵,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8.1cm,口径21.3cm,足距15cm。
泥质红陶。
钵敞口,圜(huán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红陶双耳壶
红陶双耳壶,裴李岗文化。
高18厘米,口径5.5厘米,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壶为泥质红陶,系手工捏制而成,烧成的温度较低,陶质松散。
壶体呈球形,直口,圆唇,短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两月牙形竖耳,耳中部各有一圆形穿孔,圜底,素面。此壶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但就其历史时代来说,还是一件制作较为细致的器物。
红陶双耳壶
红陶三足壶
红陶三足壶(河南省博物馆藏)
红陶三足壶,裴李岗文化。
高14.5厘米,口径5.8厘米。
泥质红陶,火候较低。
口圆微侈,颈较高,球形腹,圜底,肩部附对称竖耳,耳有小孔,底附三实足。器形规整,制作认真,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典型陶器。
红陶猫头鹰头
红陶猫头鹰头,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华县出土,现藏北京大学。
高7厘米直径14.2厘米。
泥质红陶。
圆形,隆起,塑成猫头鹰头部。双目圆大,眼球突出,眼眶饰锯齿纹一周。椽长,尖微内钩。双耳已失。头部遍饰锥刺纹,酷似羽毛。造型栩栩如生。
红陶猫头鹰头(北京大学藏)
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以赭、红、黑、白等色绘饰的手制陶器。彩料主要为含锰和铁的矿物原料,在陶坯上彩绘之后,经℃所有高温焙烧而成。彩陶上的纹饰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旋涡、日月星辰等,画法朴实自然,蕴含着原始宗教的理念思维,给人以幽玄神秘之感。它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最早把装饰纹样与器物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品,也是远古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彩陶几何纹盆
彩陶几何纹盆(故宫陶瓷馆)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4cm,口径37.4cm。
泥质红陶。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典型特征。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从中可见鱼和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彩陶花瓣纹盆
彩陶花瓣纹盆,庙底沟类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泥质红陶,器表磨光。
高12厘米,口径20.3厘米。钵体盆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彩陶花瓣纹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高16.5、口径39.8厘米。
葬具,为儿童瓮棺的棺盖。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上涂成黑色,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的愿望。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距今多年。
陶瓶为细泥红陶质地,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
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器形像一个两头尖的圆柱体,下腹部向内收曲,口部被做成圆雕人头像。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椭圆形的腹部用黑色矿物颜料绘三横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形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三角形弧线构成的杏圆形框内,绘两端尖而中间弧圆的几何图形。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甘肃临洮县出土。
高16.5厘米,直径28厘米。
泥质橙黄陶。
大口窄沿,深腹,圆底,器内外磨光,盆内有人面纹与鱼纹作对称排列,人面纹的眼、鼻、嘴、耳齐备,耳旁有小鱼,构成人鱼形态奇美的合体。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代表作。
网纹彩陶船形壶
网纹彩陶船形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年陕西宝鸡出土。
高15.4cm,长24.8cm。
泥质红陶。
器作船形,杯形口,细颈,平肩,双肩各有一半环钮,扁腹而中部外鼓,两端作对称尖角,平底。腹壁两面以赫黑色彩绘出长方形网纹。将壶塑造成船形并饰网纹,似与当时人们驾船撤网捕鱼有关。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是半坡类型彩陶中的一艺术珍品。
网纹彩陶船形壶(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甘肃省博物馆藏)
仰韶文化猪面纹细颈彩陶壶,约公元前-前年。
年,一个代表着中原地区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高度文明的原始村落遗址,在河南渑池仰韶村为考古学家所发掘。按照考古学惯例,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伴随大批磨制精细的石器,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日常使用的陶器。这些陶器制造精致,所用泥土经过淘洗,所以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在质地上可分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
彩陶水波纹钵
彩陶水波纹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1cm,口径22.5cm,底径10cm。
泥质红陶。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前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彩陶水波纹钵(故宫陶瓷馆藏)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故宫陶瓷馆藏)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故宫陶瓷馆藏)
灰陶
灰陶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夏商周时期更是大量烧造。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泛灰色的器物,有泥质与夹砂两种。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
灰陶深腹双耳罐
灰陶深腹双耳罐(故宫陶瓷馆藏)
灰陶深腹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15.2cm,口径13.8cm,底径6cm。
罐直口,深腹,下腹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圆形饰物,器身有麻布纹。
灰陶双耳釜
灰陶双耳釜,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一前年)。
夹砂灰陶。
大口,侈沿,深腹,圜底,口下有扁耳一对,腹上部附加锯齿状宽檐一周,作为置放灶坑上的搁架,是兼实用与装饰于一体的。底部留有烧烤的烟炱痕。陶釜是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
灰陶双耳釜(常州市博物馆)
灰陶鸟形壶
灰陶鸟形壶(南京博物院藏)
灰陶鸟形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长32.4厘米。
细泥灰陶。
器呈鸟形,喙状尖嘴,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头上有一冠,顺头顶后卷。躯体肥圆呈流线型,体下附三个支丁,遂使器形保持稳定。尾部收成圆管状,腹空,似可作容器。造型作觅食状,是一件形神兼备的原始时代陶塑艺术品。
黑陶
古老的中国黑陶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
黑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胎和器表都呈黑色,通体漆黑光亮,其典型制品薄如蛋壳,烧成温度达℃左右,工艺极为精湛。黑陶是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
另一类胎为灰色,外施黑色陶衣,打磨光亮,烧成温度在℃左右,以良渚文化为典型。
黑陶不施彩绘,也很少装饰,而以造型的端庄优美、质感的细腻润泽和光泽的沉着典雅而取胜,在总体上具有一种沉静之美,美学品格十分高雅。
陶鹰尊
陶鹰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高35.8厘米。
尊为盛酒器。器物造型与鹰的形状浑然一体,鹰的两腿空心,尾巴下垂落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稳定性。新石器时代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用鹰作器型可能与人们对鹰的崇拜有关,鹰矫健、凶猛,使当时的人们对其产生敬畏、崇拜。
陶鹰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黑陶镂孔高柄杯
黑陶镂孔高柄杯(上海博物馆藏)
黑陶镂孔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21.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6.1厘米。
泥质黑陶。
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格,装饰朴素大方,亭亭玉立,颇具特色,反映了大汉口文化晚期制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蛋壳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龙山文化(约公元前~前年)
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此杯上部为宽口沿的杯身;中部为柄,柄两端细,中间圆鼓中空,有透雕,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状底座。杯和柄分别轮制后粘接而成。
整体形态纤巧细致,雅致高贵,器身光洁细密,非常规整,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浙江省博物馆藏)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高11.7厘米,口径21.7~17.5厘米,底径17~13.5厘米。夹炭黑陶。
敛口,腹作圆角长方形,平底。外壁正、背面中部均刻有猪纹,长吻、竖耳、瞪眼、鬃毛竖立.迈开四足。富有运动感,猪身辅以圆涡纹和叶纹装饰。线条粗犷,形象带有模拟的夸张风格。
白陶
白陶是陶器中较为稀见而名贵的品种,它以瓷土或白黏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故烧成后呈白色或接近白色。其烧成温度通常为℃左右,尚未烧结,还不能成为瓷器。白陶的制作大都十分讲究,器形规整,纹饰精美,整体素雅高贵。
至商代制作技术提高,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所烧白陶愈加素净美观。
白陶双系壶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前年。
白陶双系壶(故宫陶瓷馆藏)
白陶空足鬶
白陶空足鬶(山东省博物馆藏)
白陶空足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23厘米。
用白色高岭土加细砂制胎,压磨光滑。口颈呈喇叭形,口沿外折,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颈偏于腹上部的前侧,扁圆腹,下接圆锥形袋足,分档鼎立,颈腹间安钮绳式横鋬,腹中部有折棱一周。通体饰白陶衣。造型稳重,装饰素雅,制作精湛,既是陶制实用器皿,又是陶塑艺术品。
陶言陶语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窑炉火光中,
陶器有着沉淀自我的坚守。
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里,
偏安一隅的陶土花盆,
却是承载生命的容器,
而有多少人留心过这生命之重呢。
?喜欢文章的话,别忘了把喜欢狠狠的转一发
?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复习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