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陶器是一种很常见的生活用品,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陶器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年,文物专家们在侯马市铸铜遗址中出土六个“异形”陶器,它们究竟有什么特殊用途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年,山西省侯马市的文物专家接到上级指令,准备去往牛村古城进行文物普查。专家们抵达牛村古城后,老村长早已在村口等候。老村长带领专家进行普查时,无意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村民在村南边耕地时,经常会挖出一些陶片。专家们得知消息后,心生疑惑:难道这穷乡僻壤会存在古墓遗址吗?专家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原则,带着专业的工具,来到了那块经常出土陶片的地方,展开了一场实地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牛村古城南不仅有遗址,而且是一处超大型的遗址。专家们商议后,决定对其进行抢救发掘。经过长时间的清理后,专家们在遗址中发现水井、陶窑、融铜炉等工具。但最让专家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在遗址中发现了六个异形的陶器。这六块异形陶器上,雕刻着奇形怪状的纹路,从整体上看,非常富有年代感觉。为弄清异形陶器的用途,专家们决定将这六个异形的陶器,送到博物馆,让那里的文物专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翻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后,专家们确定这座遗址是东周时期晋国留下的。从出土的水井、陶窑、融铜炉等工具上看,基本可以确定,牛村古城南发现的遗址,是古人制作青铜器的作坊,而专家就将其命名为“侯马铸铜遗址”。而出土的六个“异形”陶器,跟这座青铜器的作坊,一定有某种必要的联系。就在专家们考察遗址的过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文物专家,在异形陶器上发现了新的线索。六块异形陶器上的纹路各不相同,有一块的纹路竟是“蟠虺纹”,而拥有这种纹路,最常见的青铜器就是编钟。两条线索相结合后,专家们终于破解了异形陶器用途之谜,它们是专门用来制作编钟的“陶范”,通俗一点地说,它是制造编钟的模子。编钟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它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编钟的构成有些特殊,它是由若干个大小不同,音阶有异的编钟,按照音阶的次序进行排列,每个钟敲击后,发出的音调各不相同,随着演奏者的敲击,就会产生一种庄重祥和,同时又庄重大气的音乐。编钟在古代是神一样的存在,皇帝宴请大臣,祭祀典礼进行时,宫廷乐师便会开始演奏。在“侯马铸铜遗址”中,专家们出土了“陶范”。但遗址中的陶范,只是编钟甬部的模子,也就悬挂的部分,而打击的青铜编钟的斡部的陶范并未发现。所以,专家可以推断出,编钟的甬部和斡部是分开制作的,当两者制造完成后,工匠再将甬部和斡部铸造到一起。“侯马陶范”是商周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青铜器铸造陶范的真实模样。通过这些精美的陶范,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侯马铸铜遗址,制作出的编钟会有多么的精美。虽然在遗址中,专家并未找到斡部陶范,但小编相信终有一天,斡部的陶范定会出土,还是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