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资源 >> 商周摹仿青铜器的陶器
商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原料相对匮乏,仿铜陶礼器制作原料易得、制作工艺难度较低等因素,导致了用陶礼器来代替青铜礼器的现象。商、西周时期仿铜的陶礼器现象并不多见,春秋时期仿铜陶礼器逐步兴起并普遍地流行起来。青铜礼器是等级和礼制的表现,而仿铜陶礼器作为青铜礼器的替代物出现,其造型、纹饰、组合方式等都要与青铜器礼器保持一致。甚至一些陶制礼乐用器的声音也要同青铜乐器一样悦耳动听,这些要求都促使了陶器在制作工艺、造型、装饰、烧制工艺等方面借鉴青铜器物并对自身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把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制作的专业化和精美化
商周虽是青铜器盛行的时代,但陶器并未没落,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制陶工艺仍有很大的发展。商周陶器的种类主要有灰陶、白陶、印纹硬陶等,在装饰上自然的借鉴了同期青铜器的花纹装饰。一方面在商周各种工艺繁多的品类中,陶器地位依然重要,成为专门的制陶业。陶器品类多样,制作精美,呈现出专业化的面貌,分工精细。
据《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郑玄注:“此亦殷时制也,周则皆属司空。土工,陶施也。”这里的土工者,即专于制造陶瓦之器。六工之中,以土冠首,可见当时陶器之重要。
在考古发现中也证实了陶器制作内部分工的现象,在郑州商城西墙外发掘的一处商中期的面积约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烧陶手工业作坊遗址。该遗址有用于专业烧陶的窑炉场地,也有制作陶器的专业场所,还有用于晾干陶坯和整治制陶原料的场地。可见,制陶工艺过程的分工明晰,场地相对独立。另外,该作坊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的品种是泥质的灰陶容器,说明此作坊遗址是以烧制泥质灰陶器为主的专业类陶器作坊。而烧制夹砂陶和白陶的制陶作坊应该另有它处。
制陶业分工的细致化,制作的专业化势必带来陶器制作的精美化程度。一方面用于大众日常生活使用的日用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代表,仍然占有很大数量。另一方面用于贵族或者代有礼器性质的白陶和印纹硬陶选料精细,制作相当规整、精致,烧成温度较高。器表多饰有饕饗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装饰,技法有印花和刻花,多为凸雕。形制和纹饰都仿制青铜礼器。
商晚期从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出上遗物看,制陶业内部的专业分工较前更为明显,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又较商代中期有了更新的发展和提高。表现在灰陶的烧制上,不仅生产人们日常生活用器,而且有专门烧制为死者陪葬使用的灰陶明器。并且伴随着青铜礼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也出现了一些仿制青铜礼器的陶器。表现在印纹硬陶上其产品数量逐渐增长,制作更为精美。表现在白陶器上,器表的装饰图案雕刻艺术更为精细绚丽。白陶这一时期发展较快,制作工艺考究,品类大增。
对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模仿
二里头文化青铜容器大多模仿陶器,但是,由于青铜器和陶器在料材和工艺上的迥异,大约从二里头文化晚期开始走自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一小部分反过来模仿铜器的陶器。这些仿铜礼器的陶器的作用,在于使墓主人享受到生前因故不享受的礼制待遇,就是说仿铜陶器是完全代表青铜器的象征性意义。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礼器造型,就与青铜容器的造型基本一致,有敞口带柱、有流有尾、圜底带鑿的陶爵;大敞口、深腹圜底、圈足陶M;敛口、鼓腹带鼻、圈足陶晶直口双立耳、深腹圜底三圆柱状足陶鼎;敞口双耳、腰细收成袋状足的陶肆;大敞口、腹圆鼓、高圈足的陶尊,这些制作精致的陶器造型显然是受到同期青铜容器造型的影响。
商晚期出现的鸟兽尊等青铜造型,将鸟兽等的形体和容器的功能完美结合,陶器中也有仿制。此时,部分青铜容器的肩、鑿等处还饰有兽首圆雕,多为龙首、牛首、象首、鹿首等,有些在盖顶还立有凤鸟,器身上攀附夔龙。这些立体饰件使青铜器表面更具张力,更加强化了其艺术性与神秘性的双重品质,对陶器的造型也产生施加了强有力的影响。
商晚期的仿青铜器陶器与同时期的青铜容器形制基本相同,制作细致,花纹精美。陶器组合主要有陶爵、陶觥、陶盔、陶肆、陶尊等酒器的礼器组合。西周时仿善铜器的造型更加精巧、美观,它们在造型上也仿造同时期的青铜容器。如河北邢台南小汪遗址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的仿铜联裆鬲气造型为宽沿外折,短颈,扁圆腹,三个袋足,每个袋足外侧饰有扉牙状堆纹,圆柱体平底足。它和同时期的饰有扉牙纹的青铜鬲的造型基本相同。
东周时期仿青铜器陶器的制作水平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制作精美,造型多样。由于烧造温度提高,胎体坚硬。例如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陶牺尊,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容器极为相似。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凹凸效果的图案装饰,是通过陶范翻铸而来的“反纹饰”。早期陶器表面主要是以彩绘、浅刻等手法进行装饰。商周时期仿青铜器的陶器,因受到青铜器表面装饰效果的影响,表面釆用拍印、模印等手法,具有浅印纹和浮雕花纹、高浮雕花纹相结合的凹凸变化的装饰效果。另外,通过陶范制成的青铜器,由于釆用合范技术,图案的装饰往往顺应范体的结构加以布局,因此图案的布局分界明显,构图形式常常表现为对称垂直和分层的条带状。这种构图形式被借鉴到仿青铜器陶器,成为其基本的图案装饰格局。
印纹硬陶或白陶的腹部、肩部和圈足上,经常拍印或模印有饕餐纹、夔龙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旋涡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圆圈纹和火焰纹等。这些纹饰与青铜器上的纹饰一致。构图的方式也多为分层的条带状格局。其中,以饕饕纹组成的条带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餐纹构成一个带条,图案繁复而精美。如安阳出土的两件商代白陶壶,不光在器形上模仿同类的青铜壶,纹样的布局也是垂直对称的分层的条带状形式,显然是借鉴了青铜器的布局方式。
对青铜制作工艺的借鉴
商周仿青铜器的陶礼器,在造型上力求与青铜容器相似,在工艺上也借鉴青铜器分型制作、分铸成型、加工组装等工艺形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丰富,商代青铜器以浑铸成型为主,东周青铜器拓展出分铸、浑分合铸、焊、钥等技术。造型复杂的青铜容器,通过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分型铸造、加工组装等工艺流程来完成。
商周时期,仿青铜容器陶器的制作主要为轮制、模制和手制等。制作流程多釆用分型制作,再粘接拼合的方式,这可能是受到青铜器先分铸成型,再焊接组装的工艺流程的影响。如陶竄陶豆等,器身和圈足是分别轮制成型后再粘接而成的。
陶鼎、陶鬲、陶制、陶敦等较为复杂的器形,圆形的主体器身多釆用泥条盘筑和快轮法制成。器物的足、耳、环、鼻、钮、鑿等附件,则是分别制成后,再与圆形的器身相连接。附件的制作也有模制和手制两种。鼎的耳和足多为模制而成,鬲、甑的袋足也多模制成型,敦的足则多为手制。陶鼎、陶鬲上的扉棱和乳钉等装饰,则是单独手制后再粘贴在器身上,有的扉棱也直接在器物上捏制而成。
器身、器足、附件等组装连接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直接将附件粘贴在器壁上,并进行按压使之粘接。第二种采用“隼头”的方式进行连接,即在耳、足等附件顶端与器身结合的位置安装隼头,并在对应的器身连接处挖出与隼头形状相符的凹洞。附件通过隼头插入器身进行连接,并在器内连接处施泥、按压进行固定。如湖北省宜城市跑马堤战国中期墓地出土系列仿青铜器礼器,其中M7出土的部分敦和鼎,釆用了隼头连接的方法。
方爵、方聲、方瓠、方尊、方彝、方盔、方壶、方篡等方形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一种新颖的造型。由于级别较高,这些方形器物的表面多有扉棱,主体纹饰为浮雕状,异常华美。方形的青铜器釆用分范成型、分别铸造、焊接成型的制作工艺。方形的器物造型不适合陶器常用的泥条盘筑和轮制等一般圆器的成型方法,工匠们就改变常用的制陶方法,借鉴方形青铜器分铸成型的方式,釆用较为复杂的分段、分块、分型的制作方法,再连接成型,达到了与方形青铜器相近的造型效果。如宜城跑马堤墓地Ml出土的战国陶方壶器身,其器身纵向分为五段,腹部分为四块,分别塑形,各部分之间是粘贴而成的,这显然是对青铜器方型礼器的高度模仿。方形青铜器运用的分范成型、分别铸造、焊接成型的分铸法,影响了方形陶器的制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