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随枣走廊东周时期的陶器

发布时间:2023/10/10 14:14:22   

位于湖北北部的随枣走廊,地处桐柏山和大洪山的夹缝之间,西与南阳盆地相连,东临鄂东低山丘陵,沟通着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是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商周时期时是中原势力南下的主要通道之一。从史料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看,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相当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势必会在物质文化上有所反映。

根据考古调查的资料,这一地区分布的古文化遗址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南北交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很值得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同时,搞清楚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对深人探讨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和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古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文化面貌的异同,也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众所周知,陶器是区分不同文化和文化类型的最主要的标准器之一,陶器群尤其是其中的典型器物,最能反映某一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自身特征。目前,对陶器的研究却相对不足。

目前为止,随枣走廊发现的东周时期遗址主要有枣阳茶庵曾国墓葬、随州庙台子、随州义地岗墓群、随州安居遗址、随州擂鼓墩墓群、随州黄土坡周代墓葬、枣阳九连墩楚墓、广水巷子口、随州王家台等。其中见诸报道出土有陶器的主要有随州庙台子、义地岗墓群、安居遗址、黄土坡M1、广水巷子口及随州王家台遗址。

一、文化分期与特点

年代分期工作是考古学综合研究的基础,在分析随枣走廊东周时期陶器遗存的文化特点之前,有必要对其年代序列作简要的探讨。而本文中的陶器分期,首先是以同一遗址中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典型单位与地层、典型单位与典型单位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作为遗址所出陶器标准型器发展序列中相对早晚关系的依据。

不同遗址间典型单位的相对早晚关系,则要依据陶器类型学演变规律确立的相对早晚关系。所谓典型单位,在本文中特指那些出土陶器较多、形制清楚、具有分期意义的单位,同时在选择作为分期的标型器时,尽量采用典型单位中成组器物的组合。

目前所发现的上述几个遗址,年代上从两周之际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根据以上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期,且文化特征分别为:

第一期:典型单位为黄土坡M1,器类较单调,器类有联裆鬲和直口鼓腹壶。联裆鬲为侈口、卷沿,口径小于腹径及三足外切圆径,肩部以下腹壁较直,通体饰绳纹。关于黄土坡Ml的年代,主要依据同出的青铜器进行判断,本文采用该墓发掘简报的结论,其年代为两周之际。

第二期:典型单位为巷子口H5和庙台子层。陶系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纹饰以绳纹最为常见,凹弦纹次之。器类以鬲、罐、豆为主,还有少量盆、瓮和瓯。鬲以大口卷沿、尖鼓腹﹑瘪裆较高而联裆弧线较尖﹑锥状足实心体较矮、柱足较直或外撇为特征,同时共存有卷沿、尖鼓腹、瘪裆较高、柱足较直的小口鬲。

盆多折沿或卷沿﹑折腹。豆盘较深,豆柄较粗、较矮而喇叭座较高。本期所出的仿铜陶鬲与京山苏家拢舂秋早期曾国墓所出的青铜鬲3十分相似。而巷子口H5所出陶鬲与云梦楚王城H同类器的形态基本接近,因此与其时代应是相当的。由此把该期的时代定在春秋早中期。

第三期:典型单位为巷子口层、巷子口层、巷子口H4、王家台H10和庙台子层。陶系仍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有所增加,纹饰以粗绳纹居多,细绳纹有所增加。器类中,陶鬲占主导地位。豆,尤其是盖豆的比例增加。深腹折肩盆增多,瓮较少。

本期的器物形态与上期相比,鬲仍为瘪裆,腹较深,鼓腹渐变为弧腹,瘪裆变矮,联裆弧线变为弧形,锥状柱足实心体较高。盆多鼓腹。陶豆较上一期而言,豆柄变细,较矮,盘内有平行条状暗纹。该期所出的豆与江陵雨台山陶豆整体特征接近,与擂鼓墩的豆形制相同,且豆盘内装饰的刻划暗纹风格也一致。由此将该期的年代定为战国早期。

第四期:典型单位为王家台H11和擂鼓墩墓群,包括吴家湾M27、M28及吕家巴CM4、CM5。陶系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主题纹饰为中绳纹。器物组合包括鬲、罐、豆、盆、瓮等,罐、盆、瓮的数量增加。本组新出现的A型Ⅱ式瓮是划分本组的主要依据之一。该陶瓮的上部特征与郭家岗遗址H28出土陶鬲的上部特征相似,郭家岗H28为战国中期,因此把本期的年代定在战国中期。

二、与典型周文化的关系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随枣走廊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与典型周文化存在密切联系,这一地区东周时期的陶器文化面貌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一些特征。

首先,这一地区所出的东周时期陶器在器类、质地、颜色、纹饰及器形方面与中原地区典型周文化保持着很高的一致性。如以夹砂陶为主,约占70%左右,泥质陶只占20%左右,且夹砂陶系多红陶、褐陶、黑陶,泥质陶系以灰陶为主。器类以鬲多见,其次是罐、豆等。绳纹为最主要的常见纹样,且排列整齐。

战国时期多出现暗纹。在器物形制上,随枣走廊陶鬲均作瘪裆,庙台子层所出仿铜陶鬲以及B型小口鬲在口沿、裆部与张家坡西周晚期遗存所出陶鬲极其相似。A型陶豆均为弧盘豆,豆盘较深,在春秋时期多为粗柄或细短柄,战国时期为细长柄。同时,这一地区B型束颈折肩盆与张家坡西周居址所出的Ⅲ式盂形制相似。

另一方面,与同时期中原文化相比,随枣走廊东周时期陶器则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春秋以后,中原地区周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陶器在器类上以釜易罐,大约到战国时期釜已经取代鬲而成为最主要的炊器,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素面最为常见。同时各地的陶器也呈现出一定的地方特征。

而随枣走廊地区东周陶器则较多地保持了西周时期的古风,如鬲在这一地区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并且保持着西周以前的大口、尖圆唇﹑瘪裆、款足等基本特征。这种同时期的差异性同时折射出与典型周文化的一致性,实际上是对中原文化因素的吸收,体现的是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三、与典型楚文化的比较

与同时期的典型楚文化相比,如江陵雨台山楚墓、九店东周墓等,随枣走廊东周时期陶器在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几乎找不到相似点。这一时期楚墓多出土磨光的褐陶、黑陶,纹饰早期多素面,晚期则多涂彩,注重装饰,器类丰富,仿铜陶礼器盛行,高足鬲、高兽足鼎、长颈壶成为这一时期楚文化中常见的陶器器形。

而春秋战国时期随枣走廊的日用陶器在质地、纹饰、器类及器形上仍与同时期的江汉地区楚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东周时期随枣走廊的考古学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甚微,这与擂鼓墩1号墓、2号墓等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

概言之,目前所见的随枣走廊的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出土的陶器特征明确。陶质陶色方面,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也占很大比重,多灰、褐陶,也见红褐陶。装饰方面,以绳纹最多见,弦纹、素面次之,晚期较多地出现暗纹。

在器类和器形上,陶鬲均作瘪裆,鬲足皆较矮、足窝较深,偏早阶段略呈锥足,偏晚阶段均作矮柱足;陶豆均为弧盘豆,早期多为粗柄或细短柄,晚期则为细长柄;盆均作折肩;罐在本地较多见,尤以双耳罐最为常见,双耳罐的演变特征为——越早的颈部越短,越晚的颈部越长。后期瓮多见,作小口、折沿、广肩状。

目前为止,随枣走廊地区先后出土过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的青铜器近三十批,其组合形式、器形特征、铭文内容、款式、纹饰及其所采用的礼制均与正统的中原文化无异。综合分析这一时期该地区的陶器遗存,其整体文化面貌亦与中原周文化接近。但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以后,中原地区周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地也呈现出一定的地方特征。

而随枣走廊地区却较多地保持了西周时期的古风,呈现出一支以瘪裆鬲、折肩盆、双耳罐等为特色而迥异于同时期江汉平原楚文化的独特文化面貌。瘪裆鬲在这一地区十分流行,一直是主流,鬲足以矮柱足常见,足窝较深。目前可见该地区东周遗址出土的陶盆多作折肩。双耳罐在本地区亦是一直出现,成为本地特色。

同时,随枣走廊与邻近的汉水西岸襄宜平原地区同时期遗址出土陶器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襄宜平原地区这一时期的遗存有襄樊真武山、宜城郭家岗和肖家岭等。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组合为鬲、盆、豆、罐、版等。

襄宜地区的陶鬲在春秋中期以前多作瘪裆、高柱足,春秋中期以后瘪裆鬲消失,为弧裆或者宽平裆,鬲足仍为高柱足,与随枣走廊地区的矮柱足差异明显。襄宜地区东周时期的陶盆均为圆肩,基本不见折肩的。襄宜地区东周时期的陶罐以圆肩、圆腹为基本特征,极少见随枣走廊地区流行的双耳罐。

综上,随枣走廊地区东周时期陶器特征明确,足可以看成一种类型的考古学文化。结合文献记载,两周时期,这一地区属于姬姓随国(即出土铜器铭文所记的姬姓曾国)的辖土。随为汉东大国,其立国时间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

同时,随枣走廊东周遗存中出土的鬲、盆、豆等与擂鼓墩1号墓、2号墓中所出的同类器相同。这说明,随枣走廊地区从春秋直到战国中期一直为曾人占据,而我们目前在随枣走廊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遗存当是曾人的遗存。可以断定,使用以这类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的族群包括曾人,至于是否还有其他族群亦使用这类文化,尚待后续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证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6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