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ldquo史前图符

发布时间:2022/4/24 10:42:24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蓝天下深秋的内蒙古北部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文字的产生和运用作为必要的前提条件,文字是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公元前多年的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特里斯河流域的丁头字(楔形文字),一种是产生于公元前多年的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中国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年,是黄河流域商代后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从时间上看与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尚有一段距离,但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不仅有单纯的象形,而且还具备了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与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不相匹配的。从现已发现的大量资料看,公元前年左右在中国陶器上就出现了刻划和绘画图符,在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几千年里,汉字肯定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发展道路。

中国史前陶器的中晚期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襁褓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寺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淮河流域的安徽双墩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陶器上发现的写实、抽象的刻划、绘画图符,为中国文字的产生,融汇积累了丰富的基本要素,铺垫了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史前陶器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经过了多年的拍摄发现研究整理,让我们对中国史前陶器图符的发展与演变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刻划图符,为甑皮岩文化的特殊文物。甑皮岩遗址地处广西桂林市南郊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之下部,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左右,洞内面积约平方米。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年首次发掘,1年再次发掘。遗址堆积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第一期至第四期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第一期属早期前段,年代为距今10—距今年之间。第二期至第四期属早期后段,年代为距今—距今年之间。夹粗砂灰色、褐色、红色陶。采用刻划、戳印、捺压的方法,呈现出绳纹、篮纹、弦纹、网格纹、乳钉纹、蓖点纹、水波纹、干栏纹、曲折纹、回形纹、几何纹、堆塑纹,为中国早期艺术的产生和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藏)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刻划图符

大地湾文化绘画图符,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大地湾遗址,采用夹细砂红陶制作,绘红彩。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年被发现,年秋开始发掘。大地湾文化分布在陕西和甘肃的渭河、泾水流域以及汉水上游流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鼻祖。年代为距今—距今年。中国史前陶器中期的早期陶器上采用刻划形式的图符发现的比较多,而采用绘画形式绘制的图符发现得非常少。陶片分别长7.2厘米、7.8厘米和10厘米,已发现了十余种,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三角等图符。这些图符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绘画图符和刻划图符的前身,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甘肃省博物馆藏)

大地湾文化绘画图符

仰韶文化绘画图符采用细泥质红陶制作,多以绘黑彩为主,也有褐色彩和黑白彩间绘的。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河南省伊川县白元乡、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绘画图符一般都绘制在瓶、壶、罐、瓮的肩腹上,盆、钵绘制在内外壁上,由于发现的数量也不是很多,非常珍贵。(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仰韶文化绘画图符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刻划图符,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陕西省西安临潼遗址、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陕西省扶风案板遗址。采用泥质红陶制作。图符大多都刻划在碎片和完整的彩陶圜底钵的宽带纹上,有竖、横、斜、叉、三角、乙形、T形、垂钩形、倒钩形、树杈形、双钩形、单叉、双叉形和几何形等。(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北大学博物馆藏。)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刻划图符

马家窑文化绘画图符,采用细泥质红陶、黄陶制作,采用黑彩、红彩、褐色彩和白彩绘制。马家窑文化遗址坐落在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洮河西岸阶地的马家窑村。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在甘、宁、青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泾河、渭河、洮河、湟水,嘉陵江支流西汉水、白龙江与岷江支流杂谷脑河等流域都有疏密不同的分布。年代为距今—距今年。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彩陶文化,陶器制作水平和彩绘工艺比仰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土的彩陶数量占的比例比较大,约占中国史前彩陶出土总量的90%左右,发达满绘的内彩是其独有的一大特色。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延续发展了近0年。

马家窑文化绘画图符

马家窑文化彩陶绘画图符是目前已知中国史前陶器发现最多的,大多都绘制在陶器的钵、盆、瓶、壶、瓮、罐上,有以黑色、红色、褐色单彩绘制的,也有黑红彩间绘的,还有加白彩勾勒点缀的。这组图符是从几千件马家窑文化彩陶图符中选录的,有近似于当今书法的“水”字纹,有几何纹、抽象纹、人面纹、变体人纹和动物纹,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类型出现的大量绘画图符,为中国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采集)

齐家文化绘画图符、刻划图符,采用细泥质红陶、黄陶制作,以红、褐色彩绘制。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后正式命名。它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更是研究史前中国与西方沟通交流的重要文化。分布范围极广,以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东至陕西宝鸡,西至甘肃河西走廊中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上游,南抵四川北部,北至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左旗境内。年代为距今—距今年。齐家文化绘画图符和刻划图符都出现在瓶、壶、罐的肩腹上,在盆的口沿和盆、钵内也有发现,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符,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甘肃省广河县、青海省民和县、宁夏海原县采集)

齐家文化绘画图符

齐家文化刻划图符

出土于山东地区、江苏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绘画图符、刻划图符,均为泥质红陶制作,采用红、褐色彩和白彩绘制。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交界的一处典型遗址,后经对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重新命名。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山东及江苏北部和安徽淮北地区,并向周围地区产生辐射影响,东达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和河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北邻渤海,南及苏、皖北部。年代为距今6—距今年。绘制的图符、纹饰规整细致,线条舒展而流畅。(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藏)

大汶口文化绘画图符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遗址出土的双墩文化刻划图符,为双墩文化极为特殊的文物。年蚌埠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境内的双墩遗址,坐落在双墩村北侧的一个台地上,中心面积约10平方米。年秋,蚌埠市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年春和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苏鲁豫皖先秦考古”进行了两次发掘,三次共发掘总面积约平方米,年代为距今年左右。陶器以红褐色夹蚌末陶为主,次为外红衣内黑色夹炭陶,少量夹炭黑陶和夹云母末的灰陶等。双墩遗址发现了多件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刻画符号,不仅是目前国内外文化遗存中十分罕见的,而且这些符号大都刻画在器物底部,除了刻有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实物图符外,还刻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图符,反映的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这些图符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探索研究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蚌埠市博物馆藏)

双墩文化刻划图符

年湖北省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刻划图符,为大溪文化的器物。年首次发掘于重庆市(原属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年正式命名。分布范围西起三峡、鄂西北地区,东抵鄂中江汉平原,并有向鄂东渗透的迹象,南达湘西北一带,北抵荆山和大洪山南麓,横跨湘、鄂、渝两省一市,主要分布区域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地区。大溪文化是在彭头山—城背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年代为距今—距今年。菜籽油泥质灰陶制作。大溪文化发现了多件刻划符号,大多都刻划在器物的底部和圆形泥饼上,分为几何纹、抽象纹、十字纹、折线纹、三角纹等,对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一定意义。(湖北省博物馆藏)

大溪文化刻划图符

湖北省随州金鸡岭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刻划图符,为石家河文化的器物。年首次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石家河遗址群,年正式命名启用。石家河文化分布区域与屈家岭文化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以江汉平原中部为中心的地区,西南至湘西北洞庭湖西岸,西北抵达鄂西北汉水中游和豫鄂两省交界处,东南在鄂赣两省交界处,东界达鄂东黄冈至鄂州一线。年代为距今—距今年。

石家河文化刻划图符

采用泥质灰色陶、红色陶制作。石家河文化也发现了为数不多的陶刻图符,有三角纹、网格纹、涡纹、十字纹、植物纹、几何纹等,一般都刻划在器物的底部和腹壁上。(湖北省博物馆藏)

浙江省余杭卞家山遗址、浙江省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刻划图符,为良渚文化的器物。年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位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分布区域主要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周围地区,东至大海,南抵钱塘江,西北达江苏常州,年代为距今—距今年。

良渚文化刻划图符

采用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制作。良渚文化刻划图符都刻划在陶器的肩腹和器物的底部上,有人物、动物、植物、网格、几何纹等,有抽象的也有写实的。由于发现数量比较大,对研究江浙地区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博物馆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刻划与绘画是早期人类精神与意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经过发展成为了文字的先驱。中国史前陶器纹饰图符的发展、演变与中国文字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史前陶器图符是因,甲骨文是果。

冬季华北大平原上寂静的河岸

往期精彩回顾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罐"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釜”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盉”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鼎”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鬲”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豆”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匜”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钵”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盂”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盆”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盘”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碗”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瓶”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壶”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尊”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簋”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缸”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瓮”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杯”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勺”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器座”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器盖”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乐器”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陶纺轮”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人物雕塑”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动物雕塑”

《中国史前陶器》

书名:中国史前陶器(ZHONGGUOSHIQIANTAOQI)

作者:高润民

出版发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印刷: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年8月

开本:8开

字数:千字

图片:张

书号:ISBN-7---2

定价:.00元(纸中城邦直降元)

此书收录的陶器来自86家博物馆和研究院

文物考古所及近百位民间收藏家

用张图片、20余万字向读者呈现了

公元前1年至公元前0年

中华先民制作的件精美陶器

其中彩陶件、素陶件

重点突出了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彩陶和齐家文化陶器

底部“阅读原文”直降元即订!

高润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