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市场 >> 博兴分享趣说北京丨ldquo半夜
什么叫“日子”?
早在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已经认识了咱们现如今的“年月日”了,而工具就是日晷,日晷最标致的形象就是一个圆盆中间插根儿指针,太阳一照就能在晷盘上留下一道影子,而这道投影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盘上移动,指示具体时间,移动一圈就是太阳出没昼夜明暗交替一次,于是人们认识了“日”子。北京很多古建筑设有日晷,比如故宫前三殿,但是小编还是推荐北京古观象台,这里建于明正统七年(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
不少人知道圆明园的十二兽首是喷泉,但少有人知它是一个庞大的水力报时器,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当所有动物全都喷完水,一天一夜就过去了。
为什么是24小时呢?所谓时辰,是咱们的祖先通过对太阳出没所引发的自然界活动进行观察后,总结出来的12种现象。例如从晚上23点到夜里1点鼠类出没频繁,于是就把一天的开始“子时”冠名给了“鼠”,组成了十二生肖里的“子鼠”。接下来每两个小时都有相对应的自然现象。
“立刻”与“忽然”哪个快?
刻漏是古代人受到了容器漏水启发的结果。“刻”指的是接水桶里的这支带有刻度的浮箭。通过水从漏壶流出来之后,浮箭随着接水桶水面的升高,刻度随之变化,表示时间流逝。古人用格来划分昼夜,每一格是一刻钟,也就是14分24秒。
而在两刻之间还有一种肉眼很难看到的符号,是一种像蜘蛛丝一样细的线条,那就是“忽”,水位稍有变化,“忽”就过去了,比“秒”的时间还要短,所以由它衍生出了“忽然”这个词。
观察这样的古代计时器,大家可以去鼓楼哟~鼓楼上还有不定时的表演呢。
“夜半三更”到底是几点?
从元朝开始,北京就开始用“晨钟暮鼓”来报时。过去论时辰,夜里叫做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过一更都要敲钟。晚上七点到9点就是一更天,以此类推,三更天指的就是晚上11点到夜里1点之间,半夜三更这个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计时器的演化
今天的我们想知道时间,抬头看表,低头看手机,到哪儿都方便。但同样的事搁古代,可把古人给难坏了。他们怎么确定时间呢?
圭表和日晷是人类古代最早使用的计时器之一,两者都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圭表是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推算历法。
日晷的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这时,学霸君跳了出来:那遇到阴天或夜间该怎么办?
没错!机智的古代人也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新的计时器——漏刻君诞生啦。
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受到容器漏水现象启发的结果。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国先民已能制作陶器。陶器在使用时难免会有破损裂缝,某些盛水的陶器可能因破损而漏水,而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久而久之,古人就产生用这种方法计量时间的概念。
所以说,发明源自生活。
漏刻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时间也更为久远。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也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突然,学霸君又跳了出来:漏刻在冬天遇到水结成冰怎么办?此时,沙漏君毅然地站了出来……
西方沙漏最早出现是在公元1年,具体原理和漏刻一样。沙漏的方便之处在与,反转过来便可以继续计时,但它却不如漏刻精准。
当然,我国古代还出现了非常复杂的计时器,例如图上的这种。
来源:首都之窗
推荐北京亦庄
↑复制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