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出土地西安半坡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人面鱼纹彩陶盆入选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整个彩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在口沿与盆的内部饰有精美的纹饰。然而,这样一件精美的彩陶盆实际上是葬具。在仰韶文化中,流行一种瓮棺葬,即以陶容器为葬具收纳骸骨。瓮棺葬的葬具的陶器有多种,有瓮、罐、缸、鼎、钵及盆,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的陶器相扣便组成了一件完整的瓮棺葬。这种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其实就是瓮棺的盖子,出土不只一件。一个是鱼纹的组合,还有与这个很类似的渔网纹饰的组合。翁棺内埋葬的有大人,也有儿童,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主人是儿童。在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来看看彩陶盆上的纹饰。盆内纹饰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组图案,即一个人面鱼纹和一条鱼。鱼可能与当时的渔猎生活有关,比较令人费解的是其中的。一个圆形的大脑袋,一双紧闭的眼,额头的部分却一半涂成黑色的扇形,一半涂成黑色的半圆形。难道是在死后,要将人面的左额全部涂黑,右额也涂黑成一个半圆形的形状?难道半坡人有在人死后“黥面文身”的习俗。而头顶处的三角更像是一条尾巴。并且在头部两侧分别紧贴着一条鱼,在人面鱼的底部还有一个很像是河塘的背景。这个构图实在令人费劲,这样的图案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其实,前面还有个信息我没有说。仰韶文化的这种瓮棺葬属于,也就是说在人死后,先将尸体进行一次土葬或放置在一处,过一段时间之后,待到尸体腐烂到一定程度,便收捡骸骨放到翁、罐等陶器葬具中,二次入葬。完成二次入葬之后,才是真正的入土为安。那么,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纹饰会不会与这个过程有关呢?整个纹饰,很像是一个小孩被放置在荷塘中,旁边由游鱼守护者。有没有这个可能,在人死后到二次入葬期间,小孩就被放置在河塘里呢?而旁边的鱼是在守护着他们的小孩。再有,鱼是多子的动物。加上瓮棺的形制,有人说是模拟女子的子宫,属于当时的生殖崇拜。所以,其实也是表达了希望其能成功转世投胎的意思。并且,其实在盆的底部还有孔,学者猜测说这是供死者的灵魂出入或转世投胎的通道。所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也是父母爱子的表现,更不要说这样的瓮棺葬是被埋在房前屋后的生活区了。在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口沿处还有类似八卦纹的纹饰。不管怎么说,这样的纹饰都不能看作是仰韶先民的随意之作。因为,即使是在彩陶文化非常发达的仰韶时期,也不是谁都能享用这样精美的彩陶的,并且,在史前社会,图案也是一种语言表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