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你知道哪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化吗

发布时间:2022/6/20 15:39:49   
白癜风心理辅导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442.html

大地湾遗址全貌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总面积约万平方米。年至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长达7年的考古发掘;年,为了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早期村落范围的走向,又进行了补充发掘,至今已发掘面积达平方米,出土陶、石、玉、骨、角、牙、蚌器多件,清理出各时期的房址座,灰坑和窖穴个,灶址98个,陶窑35处,墓葬71座以及沟渠12段,收集各类兽骨标本多件。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年左右。它较全面地揭示了:距今约年——年的前仰韶文(即大地湾文化)、年——年的仰韶文化、年——年的常山下层类型的内涵,同时为我们充分展示了该地区长达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和演变过程。比著名的西安半坡、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要早年,这不仅是甘肃考古中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工作,而且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无论规模、遗迹遗物丰富程度、研究价值均超过了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

大地湾遗址包括三个阶段的遗存:即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常山下层类型。大地湾遗址共分为五期;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或老官台文化),有的学者称其为大地湾文化,碳素测定年代距今约——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土陶、石、骨器件,房址4座,是我国新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甘肃史前史,确立了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而且为西北地区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山东北辛等发现一起被学术界公认为黄河流域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由此而闻名于国内外。

大地湾遗址当年发掘现场

大地湾遗址是一本尚未完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和地下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它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陇右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块神奇的黄土地诞生了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大地湾先民们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作出的不朽贡献也证明了伏羲、女娲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这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先民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了我国第一批粮食标本——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当时的大地湾先民,在清水河沿岸的大地湾居住长达余年,他们所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居住的房屋和建筑技术等,随着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都有所发展和变化,但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非常简陋,劳动经验还很贫乏,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从事生产,同自然作斗争,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1)。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我们称为“刀耕火种”。或许年的大地湾先民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耕作的吧。

大地湾原始村落大门

当时耕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黍,它是一种耐旱谷物。今天,大地湾遗址所处的西北半干旱地区仍在普遍种植,称作糜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原始居民除了食用主粮之外,还要吃蔬菜瓜果。根据文献资料,商周时期我国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圃业已经相当发达,推测其起始年代应有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恰恰我们在大地湾遗址找到了实物证据。

大地湾作为新石器时期的代表,其主要内涵是农业文化。在距今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F房基西南角下面,迭压着H灰坑,在灰坑底部令人惊奇地发现了已碳化的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旱作谷物黍。大地湾黍和油菜籽的发现,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中国农业文明起源的看法。这是国内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的。国外目前报道的最早的黍,出土于希腊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时代同大地湾H相当。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大地湾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地。由于大地湾海拔高,台地海拔米,与中原以至关中地区相比海拔要高,平均气温要低,并且年降水量少,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相对较差,势必造成在选择农作物上的区别。而大地湾先民正是基于此,选种耐旱性强,适应在阳光、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生长的黍。同时,大地湾先民人工种植油菜,充分说明油菜的起源地正是中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而油菜至今仍然是民间最主要的油料作物。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以农业闻名于世,约有年的农业文化史,我们在大地湾遗址中找到了它的溯源。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黍

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的遗迹、遗物看,当时的大地湾先民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黍和油菜籽的发现,就是有力的证据。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食物,而且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农业获得了极其珍贵的资料。魏仰浩先生在《试论黍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中国是栽培黍的起源地,“以黄河为中心,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省的新石器遗址中,多处发现黍的遗迹。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少量的黍炭化种籽。……经树轮校正,距今达曼表为±90年,新表为~年。同时还发现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60余件,石器多为打制和磨制,琢制较少,说明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有把握地说,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了”(2)。

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考古资料分析,大地湾发达的农业不仅仅表现在耕作上,而且还表现在家畜的饲养业上。在M15和M一期墓葬中首次发现了用猪的下腭骨陪葬的习俗、尤其在墓葬和地层中出土了不少猪、狗的幼年个体骨骼,有的灰坑中堆放的猪骨个体达几十头之多,况且都是1岁龄,非圈养莫属(3)。可见其当时畜牧业的发展程度。这又表明在年前大地湾人已经在饲养家畜,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达与粮食作物的储备,否则是无法养猪的。猪作为人类最早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是农业文明的标志。

石刀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种。石制包括石斧、石刀、石镰、石锛、石铲、石凿、磨石、石弹丸、石球、石纺轮等;陶制包括陶刀、陶球、陶弹丸、陶纺轮等;骨制包括骨锥、骨镞、角锥等。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他们集体用石斧等砍伐工具把大地上的树木杂草砍倒,等晒干后用火烧掉,草木灰作肥料,然后用石制工具或木制工具掘洞点种。如用火烧成或削成尖端的木棒来播种,利用树杈、树枝做成的木锄,利用多杈树枝做成的多支棒等掘土除草。推测大地湾先民很可能使用这些工具,因为这些工具制作简单,取材方便。类似这样的工具,解放前在我国海南岛的黎族、云南的景颇族、独龙族和怒族还可以找到,他们都使用一些木或竹的农具,如用尖棒点种等。(4)当然这种木、竹制工具,因易于腐朽而不易保存,所以遗存中未能保留下来,但却有劳动的遗迹可以证明其确实存在过。在当时人们还不懂得施肥的情况下,几次播种后,土壤贫瘠后就抛荒不种;经过几年休耕,待土地上草木生长,再砍倒烧光重新耕种,这或许就是原始农业基本的耕作方法。

大地湾发达的农业经济,经过近年来的研究,现已为大家所认可。它表明在渭水上游甘肃东部的天水地区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农业史。我们知道,如果将野生黍驯化为人工种植的时间计算在内的话,则至少有万年左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作为早于周边文明的大地湾农业文化,势必对周边产生重大影响,诚如安志敏先生所言,作为“农业聚落的发展”,“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的渭河流域,个别的遗址穿过秦岭到达丹江上游,其实际分布的范围可能要更大一些”(5)

石斧

考古发现以大地湾为中心的渭水上游地区的农业文化是目前已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而且从距今年开始到距今年,有着多年的文化连续,而且没有中断。其年代之久,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序列之完整,传播地域之广,范围之大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表明一个文明的诞生与成长是以时间和空间为背景的,因而渭水上游地区的甘肃天水一带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近几年,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这一研究成果是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从年起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小面积发掘,基于大地湾遗址地区黄土——古土壤地层系列,在较系统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学和考古统计学方法开展了从旧石器晚期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及相应的中国北方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研究。结合近三年的考古研究,专家组获得了距今6万年来大地湾遗址有人类活动的连续考古记录。发掘显示:底部地层形成于距今6.5万年来,包括马兰黄土早期、末次冰期间冰段古土壤、马兰黄土晚期沉积和全新世古土壤。依据石制品类型分析和地层分布,发掘地层可划分为6个文化层,石制品从距今6万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仰韶晚期。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至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至1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至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至约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该遗址现工作探方上部中已发现陶片几千件,几乎全部来自上部的第5和第6两个文化层,第5文化层代表大地湾初始农业经济,第6层代表半坡晚段成熟农林经济,而第5层是以大地湾一期陶器和细石器为主的时期。鉴于此前研究显示中国北方粟作农业与细石器技术的密切关系,则推测这一时期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农业耕作,并且这一新的经营方式同细石器技术密切相关。因此,在更新世末期盛行的以细石器技术为代表的发达的狩猎采集适应方式,是大地湾粟作农业产生的源头。这完整记录了我国北方从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的发展过程。这一切说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黍,不是出土于希腊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而是出土于中国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化。

大地湾二期出土的粟

注释:

(1)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页,文物出版社,年。

(2)魏仰浩:《试论黍的起源》,《农业考古》,,2期

(3)郎树德:《论甘肃古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西北史地》,年3期59页。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页,文物出版社,年版。

(5)安志敏:《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年2期。

大地湾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