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滇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寨山类型合唱海

发布时间:2022/9/17 18:25:30   

导语:滇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寨山类型合唱海东村类型文化之间比较

滇中区域的新石器时代,目前看,大体分为石寨山类型和海东村类型两种不同的文化。对比可发现,两地遗址类型相同点很多,一是都为贝丘遗址。二是两地出土石器的形制、组合相似,都有有肩有段石器出土,也有一些滇中地区较特殊的石器两地都有,如细腰石锤。相同点三是陶器中都有印纹陶。两种文化类型比较的不同点在陶器。

石寨山贝丘发掘时,并未提及地层情况,只能从综合的遗物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石寨山类型陶器发展经历泥质陶为主和夹砂陶为主的两个阶段。以泥质陶为主的阶段在前,夹砂红陶为主的阶段在后,但泥质红陶碗盘的生产贯穿遗存中的各个时期,并未被淘汰。泥质红陶器型简单,几乎都是手制,火候低,纹饰以素面为主,制作粗糙。但从泥质红陶器壁发现的稻壳稻德可以看出,当时,在此区域居住的族祥己经开始农业耕作。但从陶器的粗陋制作情况可看出,农业的发展是弱于捕捞业的。

夹砂陶为主的阶段,陶器发展有进步,无论制作方法以轮制逐步替代手制,还是器型纹饰变得更丰富多样。其中夹砂灰陶的带流器与圈足器质地、器型都更类似海东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但不完全相似。一般认为,捕捞软体水生动物为食的区域,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因为没有迫切的发展农业的需求,由此,这些地区的制陶业发展也会相对滞后。据此我们可分析得出,石寨山类型这两个阶段之间,应该伴随着农业发展的进步和族群的迁移。

海东村遗址的早期,就己经是夹砂陶为主,器型丰富,火候较高的陶器发展阶段。可知海东村类型的陶器文化水平高于石寨山类型。从归为海东村类型的黄家营贝丘遗址做的螺壳的碳14年代测试结果:距今年来看,海东村类型文化并不晚于石寨山遗址。两地虽然得出同属一样的族系,但由陶器水平来看,应属不同支系。

值得注意的是海东村的鸡形壶与鸭形壶。鸡形壶在中国东南部的广东榕江流域后山类型中比较盛行,但形态差异较大。与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鸡形壶更接近,也与广东东部的龙川坑仔里遗址出土的鸡形壶和马桥出土的鸭形壶更为相似。这无疑是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文化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又一佐证。由以上可分析得出,海东村文化区域的遗址,应该是当地原住民与有百越文化背景的支系民族共同混居的情况,他们创造了有异于石寨山类型的文化。

洱海、滇池和抚仙湖、星云湖、祀麓湖等是云南的高原湖泊,形成于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早期,如今,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水系。滇池属于金沙江水系,洱海属于澜沧江水系、抚仙湖、祀麓湖等则属于南盘江水系。

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水系中形成水网系统,在文化上,就拥有了与同水系文化交流融合的便利。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为何滇池、洱海、抚仙湖的文化面貌各不相同,甚至在滇池与抚仙湖在地理距离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仍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例如洱海周围的白羊村类型,就与澜沧江上游的卡若文化遗址有相似之处,包括使用夹砂陶,纹饰用剔刺、附加堆纹、压印、刻纹,器型上的小口罐、高颈罐,石器中的半月形石刀、宽叶形石链等,在文化上都受到卡若文化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3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