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技术创新多元审美视野下的潮州创新

发布时间:2022/9/17 21:47:29   
白癜风康复病例 http://m.39.net/pf/a_7110347.html

工夫茶壶的设计要在发扬传统陶艺的基础上,融合新的陶瓷艺术语言,以实用性为标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工夫茶具设计艺术的提升。做好壶不仅是广制壶技师的事,更是壶艺大师们对艺术的追求。

1.工夫茶壶的时代特征

壶艺是时代的产物,工夫茶壶是近现代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符合工夫茶品饮美情趣的茶具。工夫茶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纵观工夫茶壶的历史,“由粗到精,由简到繁,返相归真”,即从古朴的实用性到华丽的装饰性,再回到淡雅的艺术性3个阶段的发展轨迹。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工夫茶壶艺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从传统的绘画、陶器、漆器、玉器、瓷器等工艺中汲取养分,设计、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工夫茶壶作品,形成了工夫茶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对工夫茶壶的鉴赏主要针对有一定历史积淀的茶壶。从这类茶壶的鉴赏中,能更好地理解茶壶的发展历程。通过茶壶的材料、造型、标识等形态特点,结合有关资料的印证,就能较为准确地鉴定出工夫茶壶的年代。

1.1时代风格

由于工夫茶壶的出现是明代以后的事,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太长,绝大多数作品是民间的实用器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很难找出可供参考的标准器。工夫茶壶的时代风格特色,与潮州陶瓷、木雕等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茶壶的用料、工艺等都会留下印记。结合有关资料的佐证,能准确断定其生产的年代。能保存至今的家传实用器的质量较高,应该多为名家之作,其造型风格年代的特点鲜明。还有可以作为参考的是,达到茶壶艺术层次的作品不可能有匠气。如果做工粗糙,时代特征不明显的,就要注意有可能是后仿的了。

1.2造型特征

虽然手拉工夫茶壶造型受圆的限制,但以圆为基础的造型也能体现工夫茶壶时代精神。茶壶从明代中后期诞生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从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紫砂壶作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从不同的“圆相”鉴定手拉工夫茶壶,要从这种演变规律去认识。“孟臣壶”是手拉工夫茶壶的鼻祖,当时的“圆”较为规整,没有太多的变化,尤其讲究“三山齐”,线条简约,平实质朴,给人一种朴质的感觉;而清代初、中期的手拉工夫茶壶的壶造型与瓷器很明显具有陶瓷工艺的精工细琢特征,尤其与当时的陶瓷器具的行列相类似,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到清末至民国时期,手拉工夫茶壶与工夫茶的饮法结合更深,壶形更小、流嘴更短、耳柄更秀气,更显小巧玲珑。这个时期茶壶款式增多,也附加装饰,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1.3落款铭文

壶型的不同时代风格与艺术造型特征,以及泥料的特征可作为今天鉴定手拉壶年代与作者的重要依据。名家所作之制壶不可能离开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必然会体现他那个年代的壶艺特色,展现高品位的思想内涵和高层次的制作水准。此外,从壶的落款和铭记中,能进一步确认其准确的创作年代。

但对这类壶的鉴定,又要特别注意,有落款、有铭文的茶壶可以看作是当时的名家之作,代表一个时代最高的技艺水平。那么,如果时代特征、造型工艺等都没有特色,而又有明确的落款和铭文的茶壶就有可能是伪作。从造型、作品的明代风格与艺术品位等对茶壶全方位的鉴定这个方法才是切实可行的。

1.4胎质泥料

手工茶壶的胎质与不同时期的泥料效果不尽相同。手拉工夫茶壶采用的是当地一种天然黏土。这种黏土的含铁量很高,不用淘洗,直接使用,烧成之后呈鲜红色,故也称为“朱泥”。早期手拉工夫茶壶采用的是这种泥料,烧成的茶壶色泽红润,虽经数百年的洗礼,这种特性还能显现。但早期的作品显得有点粗糙,这跟当时的技术水平有关。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当时的烧成温度不够,茶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到清末至民国时期,原生态的朱泥料很难找到,于是采用通过澄炼工艺来加工泥料的技术。这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基本上是相吻合的。这个时期的手拉工夫茶壶细腻润泽,经常把玩摩擦,久之会有一层俗称“包浆”的光亮面,玩之弥久,其光弥艳。

非常明显,不同年代的茶壶在用料上存在着差异,反映了其时代特色。从泥料上认识茶壶的制作年代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一般的爱好者看来,不同年代的材质相差无几,但如果用专业的眼光看,基本上能看得清楚区别。

2.“多元审美”风尚

2.1多元审美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只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在文化方面也一场思想的革命。这使艺术家们能够摆脱了政治意识的束缚,在文化传统、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框架下有更广阔和发挥空间,表现出对艺术的热切追求。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开放的态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促使中外艺术创作在材质和艺术语言上都发生非常大的改变。有人曾这样评价:“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种先驱式的实践活动,给中国人带来理解艺术、设计艺术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开拓了中国当代对艺术与文化资讯的收集与掌握。”艺术是世界的,要与国际接轨就要融入世界规则,意识到整合与创新的必要性。在这种环境下,年轻的艺术家自觉地运用新的创作理念以谋求艺术上的创新。

时代的前进使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思想更加活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受传统束缚的单一审美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工夫茶壶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2.2启示

对美的鉴赏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情趣,审美行为是人类的日常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紧紧融合。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时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中西文化和艺术手段的交流日益频繁,促使多元审美思潮的形成。

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审美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形成了今天多元化审美情趣。工夫茶壶的设计与创作方面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反映了当代这种审美思潮的变迁。

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当代的多元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人的审美需求。可见,人的审美需求是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多种因素的冲击会使人们产生新的审美需求。在以时尚、流行与情趣为导向,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以传媒手段为载体,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我意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对于具体物象的评价,不同的人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千人一面”的单一审美模式必定在当代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成为一种趋势。通俗与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也在多元化审美的环境下逐渐消失。

有的人喜欢“传统壶”,认为“传统壶”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所钟爱,可见其生命力之强。诚然,“传统壶”很经典,具有生命力,但只迎合一部分人的爱好。在当今多元审美的背景下,如果一味追求传统,则可能因失支现代色彩而被冷落。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必要通过创新来满足人们多元的需求。只有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古为师”才能走得踏实。勤学苦练,孜孜以求,不断创新,不断把现代元素融入到工夫茶壶的设计中,把工夫茶壶做成雅俗共赏的作品,既适应于高雅的标准要求,也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样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工夫茶壶创作的感悟

潮州工夫茶壶是随着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潮州壶艺历史悠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工夫茶文化深邃的内涵。其“圆无一相”的精细做工世所罕见。近年,潮州手拉工夫茶壶成为广大茶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的至爱。并在潮州掀起了一股手拉茶壶的执热潮。一时间,古城内外茶壶作坊遍地开花上,目前从业人员激增至几千人之多。

结合本人的壶艺创作实践,认为要做出一把好壶,要在传统基础上求新求变。作品的构思要新颖,做工要精细,“精、气、神、韵”兼备。在工夫茶壶的创作设计中,“学习传统”是基本要求,“道法生活”具积极意义,“创新超越”更具文化价值。

3.1艺法传统

潮州工夫茶壶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文化积淀日益丰厚,有“陶中奇葩”“中国瑰宝”“名陶神品”“泥土黄金”的美誉,也有“寸柄之壶,盈握之杯,珍同拱璧,贵如珠玉”等赞语,为中外陶瓷鉴赏家、收藏家所珍视。传统的工夫茶壶,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所谓“壶小乾坤大”,其根本就在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历代壶艺大量们鲜明的原创性思想性。一把典型的工夫茶壶宛如一个生命有机体,“用之弥久,韵之弥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工夫茶壶的设计中,要以传统为师,不断从传统制艺术中吸取养分,丰富工夫茶壶的文化内涵。

孟臣壶是潮州手拉工夫茶壶的鼻祖,对潮州壶艺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古老的孟臣壶作品受到人们的珍爱,但是,如们现在仍在复制与孟臣壶一模一样的作品就显得过于保守了,也无法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想要在茶壶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出既有潮州传统特色,而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茶壶作品要求我们在制作技艺上,以传统作品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孟臣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造型为基础,汲取其精舍部分,并融入当今人们的审美偏好,把壶身做得更为浑圆,把壶柄做得更加厚重。这样,整把壶的感觉就会既有传统的内涵,又有现代的气息,更符合人们对美的新需求。

3.2道法生活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至理名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在反映生活中,由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经过人的头脑再加工,表现出来的不是原本的生活形态,而是达到更高的艺术形态。所谓“不像不成戏,太像不是艺”。理想的状态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是指艺术形象,“似”是指生活现象。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传统潮州工夫茶壶以手拉制作方式,所有造型必定围绕“圆”这一基本形态,表现力不强。所谓“圆无一相”,“圆”也有千般变化。这些变化的源泉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作品《涟漪》取材于儿时生活的情景。戏水取乐,水面上的涟漪让我们回味到其中的乐趣。壶盖上的双环表达了对山清水秀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从而反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发展理念。

3.3创新超越

工夫茶壶原本是一个专用于品茶的民间工艺品。工夫茶壶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用。出现以后,由于文人、雅士、墨客的介入,缎带工夫茶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使更具可观赏性和可把玩性,从而提升了茶壶的价值。潮州手拉茶壶采用当地的一种氧化铁含量高的天然矿料。这种泥料质地细腻柔韧而不含砂,手拉出来的茶壶质地坚实,表面平滑,透气而不透水,具有良好的保鲜、保温性能和耐受骤然冷热的性能。最早的工夫茶壶都用朱泥制作。朱泥虽好,但受当时的技术限制,茶壶烧成的温度相对较低,烧成之后茶壶的结构相对较松散。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容易出现自然破裂情况。这不但影响正常使用,也影响收藏者的收藏兴致。

后来,原矿的泥料资源枯竭,人们采用混合泥料,于是出现了炼制泥料的技术。经炼制的泥料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加上煅烧技术的进步,茶壶质量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茶壶使用之后,更易吸收茶汤的有效成分。经久使用,时常拭擦,茶壶表面会有一层暗然的光泽,入手可鉴,使用越久色泽越光润,易于“上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这茶壶不仅能满足人们品茶的需求,也体验到茶壶鉴赏的乐趣。

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在茶壶创作中,单色茶壶虽好,毕竟过于单调。在多元审美背景下,单色茶壶显示出其劣势。为弥补这种缺陷,采用不同泥料混合使用,让不同的色彩互相交织,生成自然的图案形态。在烧成的过程中,通过控制窑温,调整颜色的明暗,从而创作出丰富多彩,表面图案各异的“绞泥”茶壶。这种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茶壶符合当代人们的多元审美需求,受到不同层面的茶壶爱好者的热捧。

4.结语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不会有大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必将为历史所淘汰。茶壶艺术也不例外。优秀的工夫茶壶在不同时期都是稀缺的资源。没有创新就没有优秀的茶壶作品。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需求也往越来越高的层次上升,审美情趣也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在创作中,既要提高技艺,丰富内涵,又要不断创新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新要求,为潮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做出新的贡献。

基金项目:年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保护和抢救重点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用途)。

撰稿:张泽锋,潮州裕德堂壶艺研究所

(转自《中国高新科技》杂志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3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