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是世界古代陶瓷艺术代表,自古名扬天下探
行走在景德镇,在那些砖木搭建的老坯房里,恍惚间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年代。这里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一个个泥坯整齐地站在一行行晒架上,老艺人们缓慢而有节奏地做着属于自己的那道工序。
“CHINA”昌南制造传百代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明代文学家王世懋
提起景德镇,相信没有中国人会不知道。虽然并不是陶瓷的发源地,但景德镇制瓷却以汲纳百川的气魄和集大成者的姿态,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和人类文明。
这里初建城于春秋的楚,唐置县,名昌南。“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命昌南镇进贡御瓷,并命底书“景德年制”款,因御瓷“光致茂美,四方则效”,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因此而得名,并延用至今。关于名字,景德镇还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单词:“CHINA”,是旧城名“昌南”的音译。后来,因丝绸之路,景德镇的瓷器被西方珍爱,遂沿用此为中国的英文名。
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也是宋代民窑八大体系之一。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据说这里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可以说,也正是高岭土成就了景德镇。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景德镇的瓷器沿着昌江顺流而下出长江,达于外洋,远运世界各地,陶瓷川流不息的“行于九城,施及外洋”,昌江两岸呈现一派“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繁盛景象。因此,高岭土和昌江是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唯一熟知的关于中国的两个名词。
精细七十二序手工美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天工开物》
今天的景德镇,依然采取最传统的手工生产办法,在瓷器生产的七十二道工序里,每道都非十几二十年不能精通,连挑瓷器去烧窑的这道工序,也得经过严格的训练。在景德镇的街上,常常可以看到工人担着装满瓷坯的担子一扭一扭地走,个个都完好无损。
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明、清两代,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在如此复杂的制瓷工艺流程里,最核心也最能体现工艺价值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五项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由受过严格师承训练的师傅专人专项负责,甚至连打杂这样的粗活都是要经过学徒阶段的。正是如此细致的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每道工序在技术上的登峰造极,也才能确保每件制品的精益求精。
比如烧窑,有人试图用电脑技术来算出窑里各个瓷器摆放的位置,可是很难,师傅们会做可不会说。一个70多岁的老师傅,是传统烧窑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每次走进洞里,背着手,轻描淡写地走一圈出来,然后大家根据他的说法,在这边摆这件,那边摆那件,最后烧好后的成品成功率很高。用电脑算半天,火力、不同区域的堆放量和高度、时间长短,可到最后,电脑算出来的还是不如老师傅设计的好。
在今天,手工制瓷技艺成为景德镇超越物质条件的灵魂,曾经被法国传教士当成秘密窃取的高岭土确实已经消失了,那里开辟成了遗址公园。可是真实的景德镇却并不在古瓷窑遗址上,也不在那些精美的陈设在博物馆的文物中,它活在蔓延在街道两侧的一个个小作坊里,也隐藏在那些或偏僻或隐蔽的窑口里。
制瓷一座城市的技艺
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资各行。——《景德镇陶录》
今天的景德镇,是一座看起来很平淡的城市,除了几处古窑的景点和马路旁随处可见的青花瓷做成的路灯柱之外,你甚至不能分出这座城市和中国其他城市的区别,除了她的名字。然而这又是一座不同寻常、卧虎藏龙的城市。千年以降,代代相传,景德镇都无愧“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凭着“手艺”在这个城市里扎根,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万进文就是景德镇人传统继承的代表,万家世代传承的五彩瓷板绘画工艺,也成为他的谋生手段。在市中心,新建成的现代宽敞的沃尔玛超市旁边的老旧小街里,是成排的瓷器作坊和小店,万进文就在这街上开了一家瓷板画的小店,“我会花一两个月时间完成一张工笔的传统瓷板画,这个品种往往可以在市面上卖到更高的价钱”。万进文的作品谨守祖先传下来的法度,这种传统味道浓厚的作品,是当前景德镇市场上的主流。
对一个拥有千余年制瓷文化的名城,一种穿行了千余年时间的手工技艺来说,再多的文字记载也不过是一个简短的提要,就像一个博物馆为馆藏作品所作的编排目录,要阅读和品味这些“馆藏精品”,只能由读者们自己去俯身近观。
图/林帝浣Hugo马延文/林帝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