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看点丨以土制坯,烧坯为陶,兰州陶艺制品让

发布时间:2022/10/20 19:54:21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里,土,孕育了生机,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由土而孕育的陶文化,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而陶器是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甘肃有着悠久的彩陶文化历史,从马家窑到齐家彩陶文化,几千年来在广袤的甘肃大地上崛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彩陶文化,陶艺是它生命的延续。

陶艺是现代对观赏性陶器的一种称谓,是一种集美术、雕塑、制作、烧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我国的陶艺发展起源于瓷器成熟的宋以后,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代表了中国陶艺的兴起。兰州陶艺在古老的砂锅各种陶制实用器皿的基础上,利用边角料烧制各种小人、小鸟、小动物,发展成了一种极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柴灰釉陶艺艺术形式,它既可以是陶艺家的高超创造,也可作为大众休闲参与的一种消遣艺术。陶艺家可以依照自己的构思,信马由缰,自由发挥,体现着现代人的审美趋向和多元创作。

陶艺最早以前要七十几道工序,随着现代辅助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只用二十几道工序就可以完成。泥料的准备是陶艺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泥料的取材是整个作品成型的根源,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完成度。兰州陶器使用大煤山色青质细无杂质,柔软、韧性好耐火强度高的泔泥制作。制作时,首先用长把的木锤将斑土击碎,击碎后的斑土块还得用筛子进行过滤,筛选后的土含有细小的颗粒,在水里浸泡以后,就会融化成泥。制作陶艺的泥土原料,一般要浸泡,发酵之后才能开始创作。

当泥土准备好之后,陶艺的创作才正式开始,陶艺的制作讲求的不单是作品的美感,还有作品的灵气,把人物做活,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这个时候也是对手艺人最大的考验,一件陶艺作品的问世历经坎坷,配料、艺术定位、初稿创作、泥人制作、入窑烧制等诸多环节,都要求非常严格,制作环节开始后,首先要根据提前创作的模板进行艺术创作,陶泥基本成型需要三至五天的精心雕琢,中间还要经历反复的修改、造型、设计,还要经过两天左右的细加工后才能制成作品的原型,经过四十天完全阴干后,还要均匀地为作品喷上一层柴灰釉方能进窑开始烧制。

烧窑是陶艺创作过程中最短却最“惊险”的,任何意外都会让前期近两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陶艺作品在装窑时要清除上面的浮土,提前进行施釉,装窑时要轻拿轻放,由下而上,摆放空间一定要均匀,大致气氛要相同,如人物与人物摆放在一起,摆件工艺品类尽量放在一起烧制,尽量不要混搭,造成气氛不同而影响效果。烧制过程中必须时刻观察升温曲线,严格控制恒温时间,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收缩性的变化,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如今,以宋雅倩为代表的兰州陶艺发展地位于阿干镇、八里窑。宋雅倩在陶艺创作中辛勤耕耘了二十余年,她专心于艺,专注于业,专情于陶,痴而不迷,迷而不失;她对陶艺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对艺业的钻研,是一种工匠精神内核的解读。美来源于生活,宋雅倩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情感,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一直以来,她将创作方向放到了甘肃乡土乡情、民风民俗的主题上,从过去的单一主题逐渐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她的市井民俗系列,涉及到老兰州过去的各个手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色以及人物,那些有着历史温度的作品一字陈列开来,便是一副兰州市井的民俗画卷。

陶艺技艺的传承不仅对于手艺传承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对于兰州市及七里河地区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要延续这数千年的陶土文化,将陶艺技艺纳入非遗保护项目,这便是保护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一件件富含生活气息的陶器有泥的温度,也有坯的韧度,更有生命的强度,那么,如何让七里河彩陶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这需要当地政府和民众共同来完成。在曲折的道路中,陶艺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为这种为时不远的光明呐喊助威!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7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