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看了一些学者的文章,有些学者认为,黑陶变成黑色是因为使用了“渗碳”技术,是如何的呢?有些学者是这样描述的:
制陶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红陶、灰陶、黑陶等颜色改变的过程。这个颜色改变的过程也是窑炉工艺发展进步的过程。所使用的陶泥原料在化学组成上差别并不大,而颜色的差异是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烧制气氛和方法导致的。一般的陶泥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氧化锰等成分,在氧化焰和还原焰的气氛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早期的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一般只能用氧化焰烧制,陶坯内所含的铁质在氧化气氛中变成红色的氧化铁,致使陶坯呈现红色或土黄色,统称红陶。
在还原气氛中,陶坯内的铁质由红色的氧化铁还原成灰色的氧化亚铁,从而致使陶坯变成灰色,根据还原气氛的强弱,会呈现深灰、浅灰之别,统称灰陶。在相同温度下,灰陶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并且具有较强的耐酸碱、耐腐蚀性,因为还原气氛的烧成工艺,不只是改变了陶器的颜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经过还原的低价铁能在相同温度下形成更多的玻璃相,从而促进了坯体的烧结度,增加了致密度。所以说还原气氛对提高陶器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继红陶、灰陶之后,随着窑炉技术的发展成熟,黑陶烧造工艺才被逐渐掌握,黑陶烧造的关键秘诀就是“渗碳工艺”,一般是在窑温达到预定温度后,投入大量松枝然后密闭窑室使之缺氧产生黑烟,黑烟就是呈游离状态的细小碳颗粒。由于在高温状态下坯体内的气体、自然水因受热膨胀而排出,有机质和结晶水也分解或挥发而产生孔隙,坯体在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下气孔率逐渐增大,弥漫在窑炉内的碳颗粒正好涌入进气孔,渗透到陶坯的里面。窑炉因封闭缺氧形成一定的压力,使碳颗粒逐渐向坯体内部渗透,弥补和填充了陶坯的全部孔隙。随着温度的降低气孔逐渐收缩,碳颗粒就被封闭在里面和陶坯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渗碳和变黑的工艺过程。渗碳工艺在还原烧成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碳分子的渗入增加了坯体的致密度和机械强度,渗碳工艺的出现把材料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赋予陶器乌黑的金属光泽和坚固耐用的优良品质。
黑陶自出现之后延绵四五千年,跨越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革命时代,其乌黑内敛的光泽和结实耐用的品行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时至今日仍是部分偏远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器具之一。(资料来自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