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陶器

狞厉之美殷商时期青铜器兽面纹饰初探

发布时间:2023/4/20 15:21:48   
白癜风应用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人类从远古陶器时代步入到青铜时代,社会组织方式、生产生活工具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在纹饰上,由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转向以较为具象的动物纹饰为主。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充满狞厉之美的兽面纹。

一、  多样的青铜纹饰

青铜器是殷周两大王国当之无愧的明珠,几千年后,埋藏于地下的珍贵器物,随着考古发掘,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人们得以更清晰、直观地,在各大博物馆展览或互联网上观看那些神秘的青铜器。而附于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是我们欣赏时不可忽略的细节,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审美和社会观念。青铜器纹饰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体现了古人巧夺天工的艺术手段和丰富奇妙的想象力。大体来说,现今我们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几何纹、夔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蝉纹及其它各类动物纹饰。在这些纹饰中,动物纹饰占据非常大的比重。

《吕氏春秋》

二、  兽面纹前身:饕餮纹起源

兽面纹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说法,得到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然而,在此之前,饕餮纹这种说法更加久远,也更为人所知。要了解兽面纹,必须从渊源甚深的饕餮纹说起。

关于“饕餮”一词,大家的第一反应,也许是《山海经》中记载“其形状如羊首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的上古四大凶兽。事实上,不仅是神话传说中有该词,据说是吕不韦召集门客共同编撰的杂家巨著《吕氏春秋》中,将青铜器和饕餮联系在一起,载有“周鼎铸有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这里主要意思是指周朝青铜鼎上,著有饕餮,饕餮是一种长着脑袋,但是没有身体,吃人并不完全咽下,祸害自身的一种动物。这则引言非常关键,也是历来大家讨论饕餮纹为何被兽面纹取代的关键,在下文我们会再次提及。

虎尊食人卣

而饕餮纹这一名词的出现,要到北宋年间,吕大临撰写的《考古图》,原文记载有“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这里进一步明确青铜器上的纹饰为饕餮纹了。之后,王黼等人奉宋徽宗之命编纂《宣和博古图》,文中正式提出,青铜器上的纹饰是饕餮纹。饕餮纹这一名称至此世代沿用,相对形成一种用语习惯了。

妇好钺

三、  兽面纹如何取代饕餮纹这一名称

那么,之后为什么兽面纹这一名称又兴起了?又逐渐取代饕餮纹这一名称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饕餮纹一词,不如兽面纹词义广泛和科学,其容纳范围过于狭小,要达到“有首无身,食人未咽”这一定义的青铜器,实为少数,故而引起的争议较多。现金出土的青铜器中,司母后鼎、饕餮食人卣、妇好钺、夔食人刀这类著名的青铜器上,饕餮纹饰非常突出,可以继续沿用饕餮纹这一称呼。但大多数出土的青铜器,用兽面纹来形容更为贴切。

后母戊鼎

兽面纹被正名,离不开学术界权威任务对其的探讨、定义和推广。这一方面,马承源在其著作《中国古代青铜器》中,认为用饕餮纹概括所有兽形纹饰是非常困难的,肯定兽面纹了兽面纹这一名称。这无疑掀起了名称更迭的浪潮,此外,考古学界权威人物容庚、陈梦家、李学勤、朱凤瀚等人也不同程度提到与兽面纹相关的思想,对其推动也有巨大作用。

马承源

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到这,关于兽面纹的其它知识,我会在之后的文章继续和大家一起探讨,如有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

提醒事项:以后小编写文,尽可能对相关知识深化处理,不会像之前一样写得过于泛。但是,由于小编日常要学习看书,发布一篇认真写的文章要耗很多精力。故而,想着一篇尽可能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每天发一部分。请大家谅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9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