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二里头文化遗址铸铜作坊遗址,南关外作坊遗
大家好,我是黄秀美,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商代早期的铸铜。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铸铜的陶范、木炭等遗迹遗物,但数量不多,可以看出当时铸铜业的生产规模小。到了商代,铸铜作坊遗址发现较多,而且规模较大。
商代早期的铸铜作坊遗址,在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遗址都有发现。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作坊遗址有两处,一处在紫荆山北,一处在南关外。
紫荆山北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较小,约平方米。在遗址内发掘出有房墓和铸铜的遗迹遗物。
房基挖出五座,其中有二座房基内发现铸铜遗迹遗物。在一号房基的堆积中,出土陶范残片块,有容器和兵器范,还有带铜锈的骨块。四号房基内发现有铜绿色的硬土面,上面分布有数十个圆形坑窝,内粘有铜渣,在堆积物中也出土有带花纹的陶范和坩埚废片。在房基周围还发现有大片的铜锈土、红烧土、木炭屑以及孔雀石等。由此估计这二座房基是铸铜的工房,其余三座未发现铸铜遗迹遗物,估计是工匠的住房。
南关外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较大,约平方米。遗址内到处散布有铸铜的坩埚残片、红烧土块、铜渣、木炭和数以千计的陶范。也发现有一片粘有铜渣、铜锈的硬土面积和房基。粘有铜渣的硬土面上,也分布有圆锥形坑窝,估计这是铸铜的操作场所。
出土的陶范残片有容器、兵器和工具范,有半数以上是铲、斧、刀、凿、锥等工具范,也有相当数量的鼎、鬲、爵、瓤、尊等范,兵器则有戈和镞范。
坩埚残片有三种,一种是用粘土制成的口径呈椭圆形、壁厚6厘米、外敷草拌泥坩埚,余两种是用大口陶尊和缸,外加敷草拌泥改制而成的坩埚,这三种坩埚内壁都粘有一层铜渣。房基均为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基,在房基内未发现有铸铜遗迹,估计是生产者的住室。
南关外作坊遗址,不仅比紫荆山北的面积大,出土的铸铜遗迹遗物也比较丰富,尤其是陶范和坩埚种类比较全,更能反映商代早期铸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状况。
湖北盘龙城和江西吴城遗址,也出土有铜渣、陶范、坩埚残片。吴城出土的铜范,则是石范,更具有特色,这些发现,说明当地所出的商代铜器,有可能是当地的产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作坊遗址,在安阳殷墟的薛家庄、孝民屯和苗圃北地有发现,其中以苗圃北地的规模最大,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遗址内也发掘出有房基及大量的铸铜遗物。
房基大多数是圆形单间,半地穴式结构,其中有一座面积较大的长方形双间房,堆积有大量的坩埚和陶范残片,达多块,有外范也有内范和陶模。主要有容器瓤、爵、鼎、簋等器的内范和外范,也有一些戈、矛兵器范,未见有工具范。估计这座房基亦属工房。
出土的坩埚有两种,一种是用粘土垒制、器体较大,另一种是形似“将军盔的”厚胎陶器。前一种内壁有一层“烧流”,后一种内壁粘有一层铜渣。
薛家庄和孝民屯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都不大。出有铜容器、兵器、工具范。
根据殷墟各铸铜遗址出土陶范的不同,有人认为商代晚期的铸铜业又有进一步的分工,有的以铸造青铜容器为主,有的则专铸兵器、工具之类的铜器。
西周的铸铜作坊遗址,在陕西伴镐和东都洛阳都有发现。
在陕西洋西马王村遗址,发现一个大坑,内出有一批陶范,其中有铜容器殷范,还有带花纹的其他容器范。在张家坡西周早期遗址中也发现有马饰上的铜泡外范和填范,还有铸口余铜。
在洛阳老城北的北窑村发现的西周早期铸铜遗址,总面积有20余平方米,挖出房基、供范窑及大量的陶范、坩埚等铸铜遗物。
供范窑挖出三座,窑体呈方形,顶部有烟囱,火门与窑体平行,窑内残存有大量碎陶范。
陶范出土有2万余块。计有方鼎、圆鼎、甋、殷、盉、尊、爵、罄、钟等范,还有大量车马器辖、銮、泡范和兵器戈、镞、斧工具范。此外还挖出有铸造大件铜容器的兽头范、如牛头范、羊头范等。有的陶范有花纹,其中有象纹、夔纹、夔风纹、蝉纹、云雷纹、涡纹、联珠纹等。
坩埚和熔炉残片数以千计。熔炉有大小两种,炉体均用草拌泥垒筑,内壁以细泥作衬,都粘有铜渣。坩埚是用大口陶尊外敷草拌泥做成,内壁也粘有铜渣。
春秋列国的铸铜遗址发现不多,比较重要的是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南部发现的一处晋国铸铜遗址,面积约平方米,也挖出有炼炉及大量的坩埚、陶范,而且还挖出铜材块,完整的铜锭两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