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铸泥成器,逐梦陶
田凯,男,生于年,潍坊市工艺美术师。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公共艺术系。他创立“铸泥斋”,铸泥成器,沉醉在陶艺的王国里,追逐梦想,既传承又创新,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年8月14日,雨过天晴,高密市凤凰大街上,初家段低洼处的积水已经退去。我驱车前往位于醴泉街道崔家村的“铸泥斋”,拜访“非遗”传承人田凯。
耳濡目染
田凯从小就听说了许多色彩斑斓的陶艺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陶艺的种子。他的“三姥爷”是高密注沟经济发展区王家大村人,从田凯记事起,他“三姥爷”就是一个烧窑人,陶艺名闻乡里。有时,田凯到王家大村走亲戚,便专门找到“三姥爷”,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看到刚出窑的陶器,成片地摆在地上,有盆,有罐,有碗,闪着诱人的光泽,田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那些陶器出神,久久不愿离去。长大后,田凯果然走上了铸泥成器之路,他给自己的“气窖”起了个时尚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叫“豆瓜窑”。田凯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冥冥之中,正契合了他小时候的梦想。
崭露头角
考大学那年,他从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考上了青岛科技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思忖再三,他要充分利用大学的几年宝贵时光,打牢兴趣爱好的根基,于是,他选填了公共艺术专业。
田凯说:“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我攻读了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多门课程,但学习起来兴致最大的还是景观设计课程,这门课程包括了陶艺和雕塑,这为我以后的陶艺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是我陶艺人生的最基础的步伐。”
在大学时,田凯踊跃参加与陶艺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崭露头角,显示出了不凡的陶艺功底。年3月,他参加了青岛市第三届“设计艺术菁英”大赛,其作品《升.腾》获奖,主办方为他颁发了证书。
北京受挫
大学期间的陶艺光环,膨胀了田凯的自信心。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年,还在实习阶段的他,独闯北京,之后,陆续有作品获奖。年,其作品《瓶》,参加了青岛市的首届陶艺展;年,作品《给力的手》被北京虹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收藏。在羽毛渐丰之际,他下定决心,年创立了“北京铸泥斋陶艺工作室”,并邀几位好友加盟其中。在年、年间,“陶艺斋”的作品应邀参加了多次北京市的展览会,如北京草场地艺术区陶艺展、宋庄国防艺术区陶艺展、宋庄艺术家联合会陶艺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北京陶艺斋”的工作还是难以为继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打道回府,返回故乡高密。那天,他联系了一辆大货车,把陶艺原料和陶艺制成品运了回来,从北京启程到达高密,整整走了12个小时。
再展宏图
北京的经历,并没有挫去田凯对陶艺的热爱。他一直铭记大学毕业时,一位老师对他说的话,这句话,他一直奉为至理名言。那位老师告诉他:“人这一生,不要企图做很多事,把一件事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功成名就了。”
田凯说:“我并没有过分的成名成家的思想,但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的理念,却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内心深处。”
回到故乡,天时、地利、人和,反而使田凯如虎添翼,更拓展了他施展技艺的舞台。在沉寂一小段时间之后,他重展雄姿,又奔波在了陶艺的广阔天地里。
他在醴泉街道的崔家村,租了一套民房,设立了展室、陶艺制作室和原料仓库。这里,靠近高密著名的凤凰大街,车辆和人员往来十分便利。有了场所之后,他又购置了“气窑”。田凯说:“烧制陶器,可以用砖窑,也可以用气窑。气窑是一件比较庞大的物体,把陶坯装入后,用液化气作燃料,这是比较现代的一种烧制方法。”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再筹备,高密的“铸泥斋”又红红火火地运转起来,其知名度也随之扬名四方。
传承创新
田凯说:“古人的智慧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你看博物馆里那些精美的远古陶器,其工艺之精良,甚至是今人也不能企及的。所以,就陶艺而言,首要的问题是传承。”
他说:“陶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石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出现了陶器。它是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生活中要盛水,要煮水,这就要用到适当的器皿。”
“就现在的制作工艺,制作一件陶器,要有哪些步骤呢?”我问。
田凯领我巡视了陶器制作的各个车间,他说:“我是制作粗陶的。共有七步:一是选料。制陶的土壤,不是从田野里随便挖来的,我使用的是山西的,是从太行山中抠出来的。这里出产的原料,耐高温、粘性强、可塑性强,是制作粗陶的上佳原料。第二步是揉泥。揉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羊头揉,另一种是菊花揉,用的比较多的是羊头揉。第三步是拉坯。根据需要,拉出大小、形状需要的器形。第四步是修坯。去掉赘余的泥料,精益求精。第五步是阴干。一定不能放到太阳底下暴晒。第五步是装窑。第六步是烧制。烧制有素烧和高温烧之别,主要是窑温之差,高温烧的温度可达多度。怎么掌握温度呢?‘气窑’上有四个耐火孔,可从外面观测,现在有一种测温的材料,叫测温三角锥,放在窑里,根据三角锥的形态,就可判断温度。最后一步是开窑。窑温降下来之后,就可开窑了,一般来说,冬季要一二天,夏天往往要二三天的时间。”
“你有没有在细节上创新的东西?”我问。
田凯说:“制陶工艺,大体原理是相同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怎样把陶器制作成既是艺术品、观赏品,又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小的探索。”
他顺手从展柜上取过一件陶制茶壶:“比如这件作品,看起来壶身和壶把、壶盖是两个颜色,把和盖的表面更滑顺,实际这是制作上故意为之,是因为要经常使用,把和盖容易弄脏,这样处理之后清洗起来更方便,更容易去除污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铸泥斋”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