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陶器 >> 细陶器介绍 >> 中国古代陶瓷是美的集大成,美在哪里反映了
我国古代陶瓷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域,陶瓷器物的审美特征也各有千秋,在造型与装饰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必理和审美意识。纵观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处处可见古代造物思想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所有艺术特征皆对一脉相承的文化规律有所遵循。
审美特征1.新石器时期
探索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的发展,必须要追溯到史前时代。就陶瓷造型和装饰的起点来看,原始先民需要对器物成型的理念进行考虑,也就是基于生产生活的需求,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对器物实行有目的的改造。由此所产生的造型及装饰多存在社会意义,与自然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殊目的相符。随着各地区间文化的交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实现了后期器物在造型与装饰方面的模仿与创新。
2.夏商周时期
发展到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在此期间逐渐取代原始氏族部,也被称作是封建社会变革阶段。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的白陶,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制陶业也成为了独立的手工业部口。器体造型功能仍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蓋、房、舰等。就夏、商、周陶瓷品种来说,可划分为五类,分别是:一,红陶;二,灰陶;三,白陶;四,印纹陶;五,原始陶。其中灰陶最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器皿多通过素面磨光和简单纹路的印刻、拍打等方式予以装饰。
3.春秋战国时期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陆续出了大量青瓷,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己经开始了青瓷的化量生产,并且规模较大。在此期间,原始青瓷的瓷胎含铁量不高,胎质细腻,表面的薄石灰釉使得器物不容易沾染污溃,且清洗便利。这些原始器皿多为日用器具造型,较之其余陶瓷来说,灰陶相对美观,烧造技术也更加先进,因此多被铜礼器模仿,其器形的纹饰为主,在吴越地区盛行。
4.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秦兵马偏的烧成,是陶瓷工艺史的空前创举。这一时期,原始青瓷的含铁量较高,造型以鼎、壶、访、键等为主导。对于汉初仿铜原始瓷器来说,具备较为精细的制作,到西汉时期,盒、鼎等器形开始交融,新的器形随之产生,但是制作粗糖,以此同时,日用器皿增产显著。到东汉后,原始青瓷的制作技术开始在日常生活用器烧制中广泛应用,提盆、盘口壶、以及双系罐等器形不断诞生,此时己经很少见到西汉时期主流的仿铜器器形了。这一时期,原始瓷的装饰开始简化,主要为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
5.隋唐时期
隋唐是我国古代空前繁架的时期,商业贸易、文化、政治、经济皆足如此,制瓷业发展得到推动,以此实现了“南青北白“格局的构建。青瓷为南方的代表,尤其是越密,瓷胎具备致密县轻薄的特质,釉层细润,瓷艺成就较高。在唐代,邢窒白瓷实际上就是“北白”的标志,无论是瓷釉、还巧瓷胎,都具备若一定的白度,与越密相同,瓷胎致密、坚实,敲击会发出如同金石般的响卢。到中晚巧,此时的白瓷与青瓷烧制技术愈发成熟,各类瓷器纷纷诞生,例如黄瓷、花瓷双黑瓷等等。直到彩瓷与青花瓷产生,“南青北白“的抗衡格局,才被打破。
6.南北宋时期
宋代是我国古代陶瓷文化中最为灿烂的时期,繁昌密陶瓷艺术也巧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在前朝的智慧下,宋瓷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创建了巧多独特的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古代陶瓷艺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地域差诗件及文化区别性等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民众的鉴赏杨准、审美兽好人小相同。这在各时期、各区域陶瓷制品上也有所体现。
整体上来看,宋瓷的造型千分优美、简单,整体线条流畅,较之前人喜好的刻意追求某种造型的设计间存在明显差异。宋代的制瓷工艺要比其他时期高上许多,芝匠们通过精巧的造型与装饰手法对其美感进行凸显。从装饰上来看,宋瓷在文人美学观念的融合方面有所追求,并通过考究的工艺来体现装饰,尤其体现在丰富的釉色方面。宋瓷整体能够对某种情境予以展现,换而言之,就是具备较强的意境表现能力。
造物思想1.“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
人类行为与所有动物行为间的主要区别标志即为“造物”。不管是怎样的地域、民族和时代,人类意义上的造物活动都没有停止过,人类因为此类行为得到生命的长久延续。本质上来看,造物指的就是造“器”。“器”是一种规定性的体现,人类基于自身掌握的技术基础么上,实行“器”物质形态的构建,希望此达成使用目标。
器的形态受到人们自身创造力以及对于物质世界构成认知程度的影响。文化亦是如此,在造物过程中,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产生并逐渐发展丰富。
器物设计必然与所处时代的审美风格相一致,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器物,都需要兼容特定精神条件及物质条件,我国传统器物形式除了要令人感觉到美感之外,还必须兼具审美愉悦体验。另外,器物作为功能的载体,应当对某种审美功能进行实现。由上下仰覆的两朵莲花相对而成,高度、口径与足径分别为67cm、19cm和20cm。其特征为侈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外撇,肩颈部位饰有六个条形系。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多层,最上一层贴印六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尊上的装饰纹样为飞天、莲花、团花和菩提叶等,与佛教题材相符,体现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之一。
2.“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
从陶器诞生开始,经由历代陶瓷艺匠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多种形态的陶瓷艺术作品。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而言,经历了复杂取代简单,多样取代单一的历程。这不仅和陶瓷制作技术水平有着紧密关联性,同时受到审美观念变化的影响。初始时期的陶器,无论在造型还是装饰上都十分简单,仅充当容器角色,以实用目的为主。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物质精神方面开始有所追求,审美观念随之转变。
对于自然物象的模仿开始发生演变,并最终实现了模仿对象的摆脱,独特的陶瓷艺术文化由此形成。结合考古文物及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各个时代陶瓷艺术特征,必然受到上一代审美特征的影响,然而却并非直接搬抄,通过继承的形式加以创新和优化,以此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的作品。
对称、节奏以及均衡即为人类早期审美活动的依据所在,其中潘盖了和谐的相关要素。例如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整体呈现出扁圆形状态,下宽而上窄,形如杏核。通体施绿色低温铅釉,釉层较为光亮。瓶身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便于携带。就此瓶的颈部和肩部来说,两者连接之处存在一周联珠纹。腹部两面均模印有胡腾乐舞图案,五人一姐。中央一人站立在莲座之上起舞,右边是一个打拍人和两个吹笛人;左边则为执琵琶弹奏者以及双手击钱者各一位。五人皆身着长衫、深目高鼻、脚踩长靴,是典型的西域形象在北朝时,我国和西域、中亚等国家间往来密切,所以,这些地区的装饰图案也就常常出现在我国的瓷器上,其中以联珠纹和忍冬纹较为常见。
对于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来说,和谐的涵义较为广泛,无论是造型形式、工艺材料,还是功能效用,皆十分统一。除此之外,整体和材部问也必须具备和谐性特征,以此实现统一、美的体现。
结语中国瓷器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陶瓷艺术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陶瓷艺术除了在工艺美术特征上有所体现之外,还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个性以及传统手工艺人卓越创造力。
繁昌密陶瓷艺术来自于民间,因而有着独特的民间形态,经过合理的开发,既能够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能够起到欣赏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将会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繁昌客陶瓷文化与政治背景、社会环境、历史积淀、民族风情息息相关,它不仅是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介入,更体现和强调民主的精神、人文的关怀。陶瓷艺术设计是艺术生活化的延伸,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同时也是对城市历史的延续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