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史前时期的制陶特点可以发现,从原始陶器到印纹硬陶然后到原始瓷器的诞生,江西地区原始居民在陶器制作技术领域一直处于较为先进的行列。在万年仙人洞世界最早的陶器上,我们看到了采用刻划、压印或者戳印技法装饰的器物,当然大量的还是使用草绳、鹿角之类物品在器物表面滚印或搽出纹理。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万年仙人洞,陶器表面的装饰就已经脱离了原始状态,除了前期的技术传承外,甚至出现了原始印纹技术,发明了最原始的印纹陶。新石器时代晚期,粗坯成器后,让其晾干到一定程度,还要进行拍打,少量的还进行简单的刻画和拍印等。通体拍打的目的是使胎壁更趋紧密,有些鼓腹的器类也可通过拍打进一步完成。每当右手执木拍在器表拍打时,左手必须用垫子在内壁衬托,这种内垫,一般多为陶垫,且均为素面,陶垫的形状以蘑菇形最多,带短柄或长柄,柄有的呈圆柱形,也有的为羊角形,有的柄上还穿一孔,此外尚有长圆柱形、圆饼形等。坯体经过拍打后,胎骨更为紧密,胎壁相对变薄,就可进行简单的装饰了。装饰有刻画、戳刺和拍印等,还有少量的彩绘。这一时期江西各遗址中新见少量几何形拍印纹样,如方格纹、叶脉纹、编织纹和漩涡纹等,都是用木质或陶质印模拍印上去的。印摸多为阴纹,拍在陶器表面就成了阳纹。那种常见的绳纹和篮纹,主要是用粗细不等的绳子或簇条缠绕于木拍上,然后拍印到陶器上。至于那种圆圈纹,则多是利用南方盛产的空心小竹管直接压印而成。拉坯成型过程后,还有的陶器要进行加工打磨,这就是磨光技艺的应用。在山背、筑卫城、社山头和郑家坳等一些遗址中,出土一些泥质红陶或黑陶质的磨光陶器,其特点是表面平整光滑,或发亮。这种磨光陶器,是当成型后的陶器晾干到一定程度后,用水在器表反复进行打磨。经过打磨后的陶器一经烧造就会产生光滑透亮的效果。这也是后代瓷釉的鼻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853.html